2018-12-31 08: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婺城報道組 張苑 通訊員 戚信寵 鄭豔華

新年的腳步近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和美了。伴隨城市文明的進步,孝老愛親、團結友善等社會道德日漸深入人心,社會法治已然融入婺城百姓的行爲準則。然而,在國家法理與社會情理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地帶,婺城全區1746名調解員辛勤耕耘,讓矛盾糾紛之苗開成溫情和諧之花。

據悉,目前,婺城全區以行業性、專業性、區域性爲原則,組建調委會469個,包括司法所調委會18個、村居調委會378個、派駐機構調委會15個、企事業單位調委會58個。調解員隊伍中,有一級調解員3人,二級調解員13人,三級調解員5人。截至11月底,今年全區調解員隊伍共完成案件調解5038件,其中疑難案147件,協議金額總計6049.33萬元。

那麼,干戈如何化玉帛?破鏡何以重圓?調解員們用了哪些“竅門”?日前,筆者採訪了其中3位,分享他們的“金牌策略”。

讓矛盾糾紛之苗開成溫情和諧之花!婺城1746名調解員各出奇招

宋園春:正本清源,找準癥結『對症下藥』

宋園春擅長調解婚姻家庭矛盾,被人們稱作“宋大姐”。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宋大姐卻在家務事的調解中念出了章法。“來尋求調解,多半還是對婚姻和家庭存有希望的。夫妻或親子,都是血脈親情,有很好的感情基礎。這是我們實現成功調解的強大基石。走到這一步,都是由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的,其中可能有很大的誤解。所以,做好信息的核證尤爲關鍵。出現誤解的背後,通常有來自雙方性格、認知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這些通常與雙方的原生家庭、人生經歷有關。要讓小家日後都能幸福美滿,就要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幫助雙方成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宋園春說。

小趙和小王青年相識,相戀成婚。爲了讓妻子有更長足的發展,小趙跟小王提出,自己負責賺錢養家,老婆負責回爐再造。一切如願,小趙辛勤工作支撐着家庭日常消費和小王的學費;小王順利拿到了文憑,還考取了事業編制。兩人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彷彿從此歲月靜好,兩人之間的關係卻悄無聲息地發生着改變。小王稍晚回家,小趙便一再盤問原因。小王說工作忙,單位加班。小趙便問加班做什麼,和誰在一起。兩人因此起了爭執。久而久之,便有了裂痕。小王認爲小趙不信任她,索性不回家,搬出去住。小趙認爲小王沒良心,不懂感恩不肯照顧家。如此兩年,小王最終提出了離婚。帶着最後一絲希望,小趙找到了宋大姐。

宋大姐分別與小王和小趙進行了談話,瞭解到小王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小趙對小王的懷疑純屬誤解。情急之下,小趙曾動手打了小王。但小趙對小王的確愛之深切,只是兩人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觀念差別越來越大,總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宋大姐找小趙進行了深入交談。原來,小趙自幼父母離異,與父親一同生活,父親性情暴躁。這樣的成長環境在小趙的心裏種下了對婚姻不信任的種子,也無形中培養了小趙難以自控的行爲方式。初識時,兩人學歷、工作、收入都相當,小趙心裏很踏實。供妻子學習提升,小趙也是誠心以待。可是,後來妻子如一枚蠶寶寶一般蛻變爲一隻漂亮的蝴蝶,他開始恐懼不安,擔心蝴蝶飛走了,再也不回來了。他開始後悔……

宋大姐提醒小趙,家庭暴力給妻子帶來了巨大身心傷害,並讓小趙當場給出明確的態度。隨後,宋大姐給兩人講述了婚姻的經營之道,勸說雙方不可輕易提“離婚”等傷害對方、傷害婚姻的話語,言者無心,卻在聽的人心裏烙在抹不去的印記。經過宋大姐的調解,小趙和小王一同離開了調解工作室。

讓矛盾糾紛之苗開成溫情和諧之花!婺城1746名調解員各出奇招

鄭金桂:轉移焦點,爲問題的解決“鋪設軌道”

自2012年開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鄭金桂每日周旋於各色矛盾糾紛之中,見證了人間冷暖,創造了社會和諧,尤其在交通和工傷事故的調解方面,取得了較出色的成績。

在鄭金桂看來,事故糾紛難以解決,最大的問題通常是當事人沒有走在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當事人通常會在並不直接相關的環節上浪費時間,一拖再拖,導致矛盾激化升級,從而陷入僵局。”鄭金桂說。

前不久,鄭金桂調解了一起交通事故糾紛。當事人王大爺(化名)平日喜歡鄉野垂釣。某日,他如往常一樣釣完魚,騎上電動車,樂呵呵地回家,還把心愛的魚竿擱在身側。行至半路時,見前面有輛電動車,心急的王大爺一踩腳,超了個車。那輛車上的李女士(化名)隨之倒地,後經醫院診斷爲粉碎性骨折。於是,李女士向交警部門報了案。經多方尋找,交警找到了正在家做飯的王大爺,核證當日情況,得到了王大爺的肯定回覆。交警隨即做出了事故責任認定,王大爺負全責。可是,王大爺對處理結果表示不滿,認爲自己超車後見李女士倒地是真,但並不是自己把李女士撞倒的,於是日日找到交警部門論理。雙方當事人也因此起了爭執。事故處理不見進展。

鄭金桂瞭解情況後,先跟王大爺解釋了當事人無權更改事故責任認定,並指出“您當時一定是感覺到了什麼,所以纔會回頭看”。經過一番勸說,鄭金桂說服王大爺一起來到交警隊,調出當日監控,幾遍慢速回放後,確認是王大爺的魚竿頂到了李女士電動車的前輪輪轂,導致車輛重心不穩,李女士隨之倒地。王大爺最終認了理。可是,對方提出的40萬元賠償金,王大爺還是接受不了。

進一步瞭解雙方家庭經濟情況後,鄭金桂找到李女士,告知事情的進展,並詳細介紹了王大爺早年喪偶又與兒女不和的艱難處境,得到了李女士的理解和同情。最終,雙方以12.8萬元實現協議調解。王大爺從7處借款,很快將賠償款交到了李女士手中,並做了真誠的道歉。

近期另有一案,某矯正人員張某(化名)待業在家,妻子在某輪胎廠上班,卻不幸被機器割傷手腕致殘。老闆劉某(化名)不僅不願意給予工傷賠償,還拖欠了張某的妻子1.5萬元的工資。張某爲此找到劉某,做出過激行爲,依舊未果。無奈之下,張某找到鄭金桂坦露心事。鄭金桂瞭解情況後,經電話聯繫,找到已經搬遷廠址的劉某,瞭解到劉某也處在經濟緊張的狀態。權衡之下,鄭金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劉某將心比心,體諒張某一家捉襟見肘的生活境況,避免正處在矯正階段的張某觸犯法律紅線。在鄭金桂的勸說下,劉某最終暫緩購買新設備的打算,先支付給張某妻子1萬元,後分三次付清了協議剩餘款項。

讓矛盾糾紛之苗開成溫情和諧之花!婺城1746名調解員各出奇招

張路前:充分借力,爲疑難問題“另闢蹊徑”

在調解員隊伍中,張路前是調解農村鄰里糾紛的好手。“做農村矛盾糾紛的調解,最初接觸當事人,必要時不能直奔主題;遇到調解瓶頸時,要學會借力;雙方進入調解狀態後,要幫忙給出可能合適的解決方案。這樣一步步推動矛盾的解決,調解就成功了。”張路前說。

某村王家和李家世代爲鄰,長久不睦。王家打算在自家地基上原拆原建,興沖沖地推倒了老屋,叫來了師傅打算動工蓋新房。這時,李家大爺不答應了,稱王家沒來說要建房,自己不同意王家蓋房,要蓋就要按新規劃再讓出3米。王家人看着已經坍塌的老屋,心急如焚。張路前瞭解情況後,先找王家大爺拉家常,相談甚歡後,詳細解釋了目前農村建房的相關規定,又委婉道出王家在與鄰居溝通中出現的禮數上的不周全。終於說動了王家大爺主動到李家協商解決方案,誰料李家大爺說什麼都不同意。雙方絮叨了幾世恩怨,不歡而散。

張路前逐步在村裏摸清了兩家平日的交際圈。他先找來兩家的年輕人,面對面坐着,文化程度較上一輩高,思考方式也較上一輩靈活,張路前稍一點撥,雙方便能放下積怨,商量可行的方案,共同力促事情的解決。到此爲止,事情就解決了大半。若有不順暢的,張路前會再找到能讓兩位老人聽得進話的人,通常是從前的生產隊長、村裏的老支書,上門勸說,矛盾便能迎刃而解。

農村建房,難免東家高,西家矮,一遇雨天,東家污水便排到了西家牆根。兩家由此起了爭執。張路前首先安撫了雙方的情緒,讓彼此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隨後,他幫忙給出了挖窨井埋污水管的方案,趁熱打鐵,推動雙方談妥費用分擔,督促施工,讓矛盾永久化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