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餘秋雨:最懂生活的人無非這一點

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

很多人總在竭力擺脫孩子般的單純和潔淨,總想在生命的底牌上塗上各種色彩,填滿各種文字。殊不知,所有的色彩都會變成生命的鏽斑,所有的文字都會變成生命的皺紋。只有洗去了各種色彩和文字,生命纔會返老還童,重拾好奇。

大家不妨靜下心來細細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曾經對多少不同的生命形態傾瀉過欣喜、憐惜和同情?

即便在兒時,你曾經捨不得花蕊枯萎,花瓣脫落;你曾經捨不得蝴蝶離去,蜜蜂失蹤;你曾經捨不得小貓跌跤,老牛蹣跚;你曾經捨不得楓葉滿地,晚霞退去。

即便在兒時,你喜歡看阿姨們花衣繽紛,你喜歡看叔叔們光膀挑擔;你不忍聽小孩子因餓而哭,你不忍聽老人家因病而泣。

這一切,誰也沒有教過你,你所依憑的,只是瞬間直覺。這些可貴的瞬間直覺,便是善良天性的無意泄漏。

一切美好的生命,都處於創造之中。

創造的主要動力是好奇。好奇,是對不同生命形態的驚訝和探詢,並由此產生一種懸念之力,把已有的不同推向新的不同。新的不同又產生進一步的驚訝和探詢,於是美好的生命過程就在尋找和參與中蓬勃向前。尋找者的自身生命,也因之而生機倍增。

覺悟者一路好奇,一路尋找,一路觀賞,一路欣喜,都不以佔有爲目的。喜歡的東西佔有了,很快就失去了“好奇”,失去繼續前行的動力。

這讓人想起童年的田野。滿眼都是無際的鮮花,孩子們追逐遊戲,翻滾跳躍,已經與田野和鮮花融成一體。

這時,如果有一個孩子要採一把鮮花握在自己手掌裏,那就壞了。花莖很韌,採捋時會在手上劃一道口子。

採多了,兩手一握,就無法像剛纔那樣歡快奔跑了,遠遠落在小夥伴的後面,不知道他們爲什麼驚呼,爲什麼大笑。再看自己手上,花都蔫了。

這就是說,整個草地,全部鮮花,只屬於兩手空空的人。只有兩手空空,才能欣賞無數,接納無數。而且,只有兩手空空,才能輕鬆一路,好奇一路。

這又回到了我所傾心的空境美學。

一路好奇的人,永遠像個孩子。

很多人總在竭力擺脫孩子般的單純和潔淨,總想在生命的底牌上塗上各種色彩,填滿各種文字。殊不知,所有的色彩都會變成生命的鏽斑,所有的文字都會變成生命的皺紋。

只有洗去了各種色彩和文字,生命纔會返老還童,重拾好奇。天天好奇,月月好奇,年年好奇,似乎永遠也“長不大”了。即使到了蒼然暮年,仍然保持着好奇。

一路好奇,直到路的盡頭。路的盡頭,太有懸念了。樂章要結尾了,會不會有一個奇特的高音而捲起滿場掌聲?夕陽要下山了,會不會有絢麗的晚霞而吸引萬人駐足?大河要入海了,會不會有成羣的鷗鳥祭奠一個偉大生命的消融?

如果在盡頭還如此好奇,那麼,這個生命也實在是夠輕鬆,夠高貴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