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喫肥腸粉必配鍋魁。可鍋盔,鍋魁,實在傻傻分不清楚。鍋盔不是關中八大怪之一?但這軍屯鍋魁是地地道道的川西產物。

軍屯鍋魁起源於如今的四川成都彭州軍樂鎮,軍樂鎮原名軍屯鎮,相傳蜀漢軍師諸葛亮曾經派他的衣鉢2.0版本伯約同志在軍屯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不過這軍屯鍋魁跟軍師本人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爲它屬於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

回想當天,我原計劃前往武侯祠參拜軍師,孰料竟被這枚又香又酥的小妖精耽擱了行程,我可能是軍師粉絲界裏的阿斗,但我們喫貨的邏輯就是喫要盡興。

於是阿斗本人當天下午圍觀了軍屯鍋魁的整個製作過程,阿斗學成了嗎?並沒有……

據說軍屯鍋魁要使用中面,將發酵麪糰和未發酵麪糰揉和成半發麪,水溫和比例對於外行人來說簡直是一門玄學。面劑子被擀成長條,有人覺得那是牛舌狀。放餡料之前“牛舌”會被塗上一層油酥,賦予鍋魁花椒、八角、茴香、胡椒等香料的氣味和椒鹽的味道,豬肉餡和牛肉餡便可以登場,“牛舌”隨後被推捲起來擀成麪餅,這時候就該下油鍋了。

煎鍋魁的炊具稱爲鏊(ào)子,麪餅在鏊子上被煎得兩面微微金黃。此時鏊子稍往後一挪,底下別有洞天,一個火爐炭火燒得正旺,鍋魁一個又一個被碼入爐膛中烘烤,才能完成外酥內軟的終極口感。

吾嘗兩次打包牛肉鍋魁,均以邊走邊啃告終,因爲實在抵不住它的香酥誘人。牛肉鍋魁中帶有花椒胡椒等椒鹽的微麻香鹹,和原湯白味的肥腸粉很是搭配。雖然我是辣黨,從未真正點過一碗白味肥腸粉。

另一種紅糖鍋魁跟軍屯鍋魁風格迥異,更接近鍋盔的普遍形式。紅糖鍋魁麪皮更厚且韌,咀嚼起來更有面的香氣。一些愛喫麪食的人乾脆連紅糖也不要了,單點一隻白麪鍋魁。我倒是覺得紅糖鍋魁纔是不得不喫的經典之一,紅糖餡呈流質狀,喫的時候要輕輕捏着鍋魁從下往上擠,香濃馥郁卻不甜膩,跟紅湯肥腸粉組個CP我可以站一萬年。

成都人民未必只把鍋魁當早餐搭檔,操持一家大小日常飯食的嬢嬢來過,買走了6個鍋魁;帶着孩子的媽媽路過,買走了兩個鍋魁;放假的學生騎着自行車經過,各自買走了一個鍋魁;這可能已經成爲了傳承在成都人民基因裏的一種食物,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這一枚軍屯鍋魁先乾爲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