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堡当年的棚户区 居民李慎峰供图

如今街路上汽车很多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振东 摄

开栏语

1978-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

这40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成为影响世界的大事件。这40年,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文明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这40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由封闭经济走向了开放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人民用这40年的切身体会,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幸福生活。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改革开放40年”专栏,寻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改革开放40年故事,用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在这40年间的发展变化,来回顾这段伟大的发展改革历程。

2018年初春,83岁老人贾宝仲站在自家阳台上,温暖的阳光徐徐洒下,窗上福字的影子印在他的脸上,他把目光移到了远达大街上,闭眼,屏息,脑海中的一切瞬时变样:路面上的柏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离溶解,露出伴有积水的壕沟与凹凸不平的方砖路,楼房迅速低落变成冒着炊烟的砖瓦房,远达大街两侧商店不见踪影,只有两个人的卫生所打开了大门,楼下理发店低音炮中的《我们不一样》也化作徘徊在耳畔的《甜蜜蜜》……如此这般穿越,是贾老喜欢的回忆方式,唯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八里堡的巨变!

1978年-1988年

晴天一身土,下雨满街泥,路面没柏油,这就是八里堡……

1978年末,改革开放,当时已经在长春胶合板厂子弟校工作的贾宝仲,自然也做好了迎接巨变的准备。当时已经住进八里堡一带最好住房的他,站在当时很少见的二层楼窗边,看着远达大街上的飞灰,壕沟里的积水,心里想象着这里未来的模样,更期待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一些吹到东北平原中部,吹到八里堡。

“我家当时在裕民路,小二楼,我家在顶楼,那时已经有上下水了,但是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我在家里安的土暖气,每天早上四点半要起来烧,晚上九点也要看着,家里丫头多,怕给丫头们冻着,更怕煤烟中毒。”贾宝仲说着,在记者的本子上用颤抖的手画出了家里的格局。

“当时的八里堡,那叫一个破啊,晴天一身土,下雨满街泥,是最真实的写照。整个八里堡这片儿,有个邮政局,有个小百货,有个小饭店,还有个只有两个人的卫生所,这差不多就是八里堡的全部了!”贾宝仲说,他至今都忘不了邮政局的绿色邮筒,每天下午都有人取走人们的信件,忘不了他在小百货买的大鱼缸,忘不了小饭店里与他老伴儿生气时用来泄愤才点的1元钱的溜肉段,忘不了晚上只有一个护士值班的卫生所……

1988年-1998年

楼里有厕所,楼房带客厅,路面加宽了,这就是八里堡……

1988年,贾宝仲的期待逐渐变为现实。“我家搬家了,搬到了现在这里,胶合板宿舍,这里相当于八里堡乃至于二道河子最好的房子了,别处还是平房,我们这里是楼,而且有上下水,有暖气,有室内厕所。”贾宝仲说,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楼房里设计了客厅,这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卧室是家里最常利用的地方,吃饭,睡觉,会客都在卧室,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客厅的出现,就是最有特点的。

“在这十年,远达大街变宽了,八里堡的工厂也多了起来,石棉厂,起重机厂,二木材厂……一个个大厂让整个八里堡出现了工业的味道,工业出现,也让更多劳动者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贾宝仲说。

提起当时的工厂,贾宝仲说起了那里的工人,一般的工人一个月18元的工资,上班都要坐公交车,“当时公交车车少人多,到站不停,而是缓速移动,让乘客上下车,人太多时,车门关不上,人的脚在车内,身子就在车外吹风,但这起码比自行车快。”贾宝仲看向楼下的公交站点,眼神中充满了当年的回忆。

1998年-2008年

下楼有商场,出门有公交,路面有灯光,这就是八里堡……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1998年春晚结束后的几天,大街小巷都在放这首歌,那时的女士,依然喜欢把头发剪得稍微短,再把发尾烫起,穿着的衣服,还是格子与条纹为主,双肩的垫肩张扬着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懂得的夸张的美,然而,这种审美,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准备与时代告别。

“这十年,八里堡新建了很多商店,每新建一个商店,都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这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种新岗位与新员工的相遇,远比那种告别多得多。”贾宝仲说,1998年,他家依然住在现在的地方,家里没有大规模的装修,只是刮了几次大白,每到夜晚时,家里的大白特别漂亮。“远达大街变成柏油了,原来的石砖路被完全封存在柏油之下,原来散发阵阵恶臭的壕沟,也荡然无存。一到夜晚,路灯亮起,交映着街路上奔驰而过的车灯光,映照在我家墙上,我看见了我当年期待的景象,一模一样。”贾宝仲激动着说。

除了这些,令贾宝仲激动的,还有公交车里的改变,仿佛一夜之间,公交车下车门旁的那个穿着厚大衣的人不见了,无人售票,让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飞跃了我们经济,更唤醒了诚信与文明。”贾宝仲喝了口茶,品悟着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涅槃与重生。

2008年-2018年

房子有保温,窗下有高架,办事有社区,这就是八里堡……

2008年,一首《我和你》进一步拉近了我国和世界的距离,然而彼时的贾宝仲已经73岁了,社区成为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和老伙伴们唱唱歌拉拉胡琴儿,这是他的晚年幸福生活。

“这十年,是飞速发展的十年,‘暖房子’工程,让我们家里变暖和了,快速路的建成,提高了城市发展的高度,更带动了我们社会进步的速度,要办个什么事儿,不会累断腿儿,出门去趟社区,总有工作人员帮我们完成办业务的‘最后一公里’,这都是这十年的巨变,我们度过的时光,变化更是光速。”谈到这里,贾宝仲的情绪更加激动,带着记者走到了阳台上,望着窗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除了这些变化,时刻在变的还有我们的母亲河伊通河,河堤两边变美了,也不再臭了,我们喜欢在河堤给大自然唱歌,唱给母亲河听。”贾宝仲说。

“这八里堡啊,是以东大桥(东门路)为起点,向北八里地,我今年83岁,我几乎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八里’的天地,无论它变成什么样子,我都爱这里,爱我的‘八里人生’。”从40年的过往中穿越回来,贾老从阳台踱步回客厅,看着报纸上“东大桥翻新”的新闻,他眼中出现了幸福的期待……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常麟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