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耀州窯開始形成以燒青瓷爲主的特色,瓷器胎體分爲黑胎和白胎。耀州窯八百年。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範金琢玉耀州窯

瓷器鑑定真知堂:

今天爲大家講宋瓷鑑定精要的第二節-耀州窯。接下來還有九個宋代窯口鑑定,分別是汝窯,均窯,磁州窯,官窯,越窯,龍泉窯,吉州窯,建窯,景德鎮窯。本鑑定精要全部依託於窯址考古發掘報告得出的結論論證,以博物館藏真品爲標準器,是宋瓷學習和研究者的必備要典。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青瓷的傑出代表,窯址位於陝西西安以北的黃堡鎮地區。耀州窯始燒於唐代,終於明中期,前後連綿800多年,隨後銷聲匿跡,在歷史的長河中無影無蹤。

由於耀州窯消失得太徹底,所以到了民國時期,耀州窯竟然不被古董行裏的行家認識。1949年以前,中外收藏家大都將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刻花耀州青瓷認作“東窯器”;宋代的印花、刻花和耀州窯素青瓷,錯認作“汝窯”“北龍泉”“北麗水”;金代的月白色耀州窯瓷,被稱爲“白龍泉”。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長沙博物館展出的耀州窯

一個耀州窯,在民國時期的古玩行裏,根本沒人知道它來自何方。當時也有部分學者比較客觀的把耀州窯青瓷籠統的稱爲北方青瓷。

耀州窯以其獨具特色的橄欖青釉刻花青瓷昂然卓立於北宋名瓷之列。論刻劃花宋瓷,主要窯口北方有定窯,耀州窯,南方有龍泉窯,饒州窯(景德鎮青白瓷),這四者各有特色,完全無法互相取代。客觀的講,北宋時期南方瓷業還是比較蕭條的,主要名窯大都集中在北方地區。南方瓷業的興盛,主要是因爲宋室南遷和宋代朝廷重視海外貿易這兩個原因。所以,論刻花青瓷,北宋時期耀州窯遠勝過同時期的龍泉窯。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長沙博物館展出的耀州青瓷和印花模具

筆者以前有文曰:北北耀,南南龍,說的就是北宋刻花青瓷耀州爲首,南宋青瓷龍泉爲尊,當然主要指刻花瓷器。

耀州窯由於被認知的時間很晚,目前海內外知名度較五大名窯爲低。其實,從瓷器的歷史地位和工藝特色來講,耀州窯刻劃花青瓷和定窯完全可以匹敵。宋代,耀州窯就被稱爲越器,可見其地位在宋代極高。相比龍泉窯的大量存世,耀州窯青瓷精品數量少得多,行家估計存世數量或僅爲龍泉窯的十分之一。而目前耀州窯文物市場價位和龍泉窯文物接近甚至略低,其真實價值在未來被大衆認知之後,應該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臺北鴻禧美術館收藏

耀州窯八百年

耀州窯在唐代被稱爲黃堡窯。進入宋時代耀州窯青瓷在北宋早期就取得了大發展。宋人陶轂在《清異錄》裏這麼寫到:“耀州陶匠創造一等平底深碗,狀簡古,號曰小海鷗。”

我們知道,宋代朝野均好鬥茶。鬥茶和今天沖泡的葉狀茶不一樣,用的都是餅茶或團茶,且必須碾碎成粉末狀飲用。所以宋瓷中各種茶盞特別多,北宋晚期形成了茶色白,宜黑盞的觀點。這種耀州窯小海鷗,就是俗稱的斗笠盞。斗笠盞由於數量很少,在整個茶盞裏屬於珍稀品種,不論何種窯口的宋代斗笠盞,其價值均高於普通茶盞,藏家當知之。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則寫道:“耀州黃堡鎮燒瓷名耀器,白者爲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窯一有破碎,即棄於河,一夕化爲泥”。周輝是南宋時人,他所處的時代,耀州已爲北地,當時人認爲耀州瓷器以白爲上,這和傳世的金代耀州窯以月白釉爲好的觀點相吻合。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上博收藏的五代耀州窯

南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也記載有:“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以其類餘姚祕色也”的說法。可見在北方人眼裏,耀州窯的地位相當於南方的越窯。而越窯則是唐代到北宋初年的名牌產品。

由於耀州窯瓷器的特色,宋代耀州窯一直作爲地方特產貢瓷到宮廷。《元豐九域志》有“耀州華原郡土貢瓷器五十事”的記載,《宋史 地理志》也有:“耀州。。。貢瓷器”的記錄。北宋神宗時期,皇帝還冊封耀州窯神爲德應侯,至今碑文還在,是我國古代瓷器史上的重要歷史文獻和珍貴文物。

據文獻記載,銅川黃堡鎮一代,魏晉時期歸北地郡管轄,所以耀州窯研究專家禚正西先生曾論證五代時期的柴窯就是耀州生產。但唐代此地已經歸屬於宜州,雍州,京兆府,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則歸於新設立的耀州管轄。則禚正西先生之言,尚有可待商榷之處。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山東博物館展出的宋代耀州窯黑釉梅瓶

耀州窯的分期時代特徵

唐代黃堡窯:

可分爲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除瓷器外,也燒製唐三彩和琉璃器,早期胎質比較粗糙,顆粒物和氣孔多見,後期逐步改善。胎色主要有淺土黃,土白,灰,深灰等,出土瓷器以玉璧底寬矮圈足和大底假圈足爲主。

此時的黃堡窯,尚未形成宋代橄欖青刻花青瓷的特色,主要生產黑,白,青,褐,綠彩,褐彩,黑花,白彩等高溫色釉瓷和彩繪瓷,裝飾技法主要爲貼花和彩繪。器物從早期的厚重到晚期趨於輕薄精細。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上博收藏的唐代耀州窯黑花蓋盒

五代耀州窯:

五代耀州窯開始形成以燒青瓷爲主的特色,瓷器胎體分爲黑胎和白胎。黑胎呈現黑灰或鐵灰色,胎體外加化妝土,上青釉。五代晚期出現了白胎青瓷,胎色爲白或淺灰白色,不加化妝土,直接上青釉。存世數量較少。

器物造型多仿金銀器,主要器型有用釉裹足的花口碗,高足杯,多曲盞,盞託,套盒,曲流壺,盆,罐,燻爐等。裝飾採用劃花,貼花,剔花工藝。此時的器物發現有和定窯一樣的官字款青瓷,並且發現有龍鳳紋瓷器。由此可見,五代時期,耀州窯和定窯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於官府派人監燒收稅,同時燒製官樣瓷器的窯場。從這點來說,越窯,定窯,耀州窯應該都爲五代名窯,而傳說中的柴窯,和越窯耀州窯或有某種不可分的聯繫。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山東博物館展出的五代耀州窯波羅子

北宋耀州窯:

北宋時期是耀州窯燒造的頂峯,以北宋中期後期燒製的橄欖青釉刻劃花青瓷爲代表,也有少量的黑,白,醬釉瓷器和兔毫,油滴類結晶釉瓷器。胎色多爲淺灰白色,相比唐五代時期更爲精細緻密,採用的還是當地的矸子土製胎。

我們主意到,宋代定窯也是矸子土爲胎,但定窯胎色爲白色,而耀州窯則爲灰白色,多有一層醬色護胎釉。可能是爲了襯托耀州特色的橄欖綠色釉而有意爲之。

此時耀州窯影響深遠,已經形成了一個耀州窯系。相比其他窯口燒製的仿耀州窯,黃堡生產的耀瓷纔是收藏和研究的重點,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也遠高於耀州窯系的其他小窯口。

{!-- PGC_COLUMN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山東博物館展出的宋代耀州刻花梅瓶

金代耀州窯:

進入南宋時代,耀州大部分時期屬於金國,具有北宋特色的橄欖青釉刻花瓷器生產減少,以燒豆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爲主。瓷器的胎爲灰色或淺灰色,明顯比北宋時期胎色更深,胎體中的顆粒也比北宋時代要大,可見此時的耀州窯製作工藝已經遜色於北宋。

此時耀州窯瓷器比較有特色的是月白釉瓷,質感如玉,溫潤內斂。和宋人說法一樣,金耀州窯以月白釉爲上品。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上博收藏的金代耀州窯月白釉蓋罐

元明耀州窯:

由於景德鎮在元代興起,元明時期耀州窯衰落了。

元代早期以薑黃釉青瓷爲主,元后期多燒白地黑花,這是仿磁州窯的製品。同時也燒各種黑,褐,醬,茶葉末釉日用瓷。由於成本的考慮,一直以單件墊燒爲裝燒方式的耀州窯,也採取了碗類器物內底刮釉澀圈疊燒的方式,變成粗瓷。

元代耀州窯以白底黑花爲主,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淪爲一般窯場。明代中期,耀州窯徹底歇火。一般而言,耀州窯收藏主要以五代,北宋,金爲主,特別是北宋耀州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耀州窯系的主要生產地,產品極精,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山東博物館展出的耀州窯白地黑花瓷器

耀州窯的剔花,刻花和印花

耀州窯的研究起步較晚,陳萬里先生爲耀州青瓷定下的橄欖青色釉的定論和禚正西先生的研究在耀州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北宋早期耀州窯的精品和唐代祕色瓷非常相似,以陝西呂大臨家族墓地出土耀州窯文物爲典型代表。早期的耀州窯剔花工藝非常獨特,中期之後出現了刻劃花和印花工藝。剔花製品較爲少見,多見爲兩刀所成的刻花青瓷。

這種刻花青瓷,先用直刀刻出花紋輪廓,再用斜刀削去輪廓邊上的胎土,最後用篦形工具劃出花紋細部的葉脈,紋飾形象生動,具有非常大的美學價值。

這座名窯延續八百年,皇帝也用它,停燒後無人認識,精品流失海外

山東博物館展出的金代耀州刻花青瓷枕

關於耀州窯瓷器鑑定要點,由於本專欄爲付費專欄,本着對付費讀者負責任的態度,筆者臨時決定增加三節課程,把除了已經發表的定窯以外的剩餘十個窯口鑑定要點分別在最後三節課程中展示出來。最後三節要點,僅對付費讀者可見,不推薦進頭條首頁。不便之處,請多加諒解。相應的,也把每節課承諾的25張圖片減少到13張左右,大圖細節詳解都在最後三節課程寫出。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