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倒閉、押金難退……曾經一度風頭無兩的共享單車,逐漸降溫退潮。不過,由共享單車帶動的“共享經濟”卻依然勢頭強勁,不斷向新的領域席捲。從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到共享WiFi、共享辦公、共享健身倉,層出不窮的新模式讓各行各業看到了入局“共享經濟”的可行性。那麼,儀器儀表製造業能否借力發展,探索出一條有益於自身轉型升級的“共享之路”呢?

經過幾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儀器儀表製造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鏈齊全的生產服務體系。原料採購、生產製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相對完備,成本卻高居不下,整體效率也有所欠缺。因此,“共享”的目的就是儘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採購資源集約化 共享平臺爲企業減負

儀器儀表製造業只是一個寬泛的統稱,囊括的產品種類衆多,所需要的原料也大不相同。不過,由於集聚效應的影響,同一領域的生產廠商往往會選擇聚集在同一片地區。譬如,美國硅谷、日本筑波科學城以及國內多個產業集聚地,都呈現出一種地區集中化的製造業佈局。這意味着,集聚在一起的製造商很有可能需要同一類原料,面向的供應商也可能是同一批。各大製造商與其東奔西走和供應商溝通議價,倒不如共享採購資源。

當前,製造業已經陸續出現了一種互聯共享的採購服務平臺。其主要服務內容就是蒐集和管理採購資源,爲廣大企業提供集約化採購服務,提升企業採購效率、專業度和質量。儀器儀表行業也可以開設類似的共享平臺,替代傳統的採購模式。平臺可供供應商入駐,發佈自己的產品信息,方便製造商一站解決“採購難”問題。在原料的運輸配送方面,平臺也可以提供相關設備和車輛,爲製造商“減負”。比如運送原料所需的叉車,有些製造商可能只有在生產量較大的時候纔會頻繁用到,平時多閒置或者鮮少用到。然而,在此期間叉車的維護成本依然無法避免。如果有共享平臺提供共享叉車,那麼製造商就可以免去這一筆負擔。

生產製造如何共享?共享工廠也有發展潛力

儀器儀表廠商想要做大做強,除了開創自己的品牌,積極進行技術創新,還有其他途徑嗎?富士康模式似乎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作爲典型的代工工廠,富士康承接了多款知名電子產品的製造環節。看似“替他人做嫁衣”,實則有利可圖。當然,儀器儀表企業不一定要純粹爲他人提供生產製造,畢竟身爲製造商還有自己的產品線需要運營。在淡季的時候主動利用自己現有的生產線爲其他企業提供產品製造,不失爲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的方法。

如今,這種“共享工廠”的模式已經在全國多地四處開花。不少企業通過代工其他品牌,成功在淡季扭虧爲盈。爲了避免訂單無法完成,一批企業還一起抱團取暖,在“共享工廠”之下開發出“共享訂單”的新模式——“誰的機器有空,誰就去做”。從宏觀角度看,“共享工廠”不僅有助於提升儀器儀表廠商的盈利能力,更有利於優化產業內部的資源配置,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小結:有人提出,未來企業做大的祕密只有一個,那就是平臺化。而平臺化的本質就是從“競爭”時代跨入到“大協作”時代。踏上了“共享之路”,曾經的競爭對手也可以把手言歡,合作協同共謀發展。在後續的文章中,小編將繼續探索儀器儀表行業的“共享之路”,重點探討倉儲運輸、銷售服務方面的可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