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当年被杀之所以在全国尤其浙江地区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抨击矛头直指业已宣布"预备立宪"的晚清政府,并间接引发了四年之后的武昌起义,其中一个原因——秋瑾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性!

女侠秋瑾大义昭昭,监斩县令内疚自杀

【秋瑾】

一、秋瑾其人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卿,号竞雄,笔名秋千,汉侠女儿,别署鉴湖女侠。生于福建厦门,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自幼习文练武,饱读诗书,时常感叹时势。

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于湖南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并于1902年随夫进京,因为王廷钧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花钱在北京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与。这与侠义豪爽、才貌俱佳的秋瑾在性格和志趣上相差太远。

秋瑾在京期间,目睹各国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欺压人民,心中愤然不平。

在北京,秋瑾结识了思想先进的吴之瑛, 吴之瑛是户部郎中谦泉的妻子,她不仅文采昭耀、精通诗词而且倾向革命。秋瑾与吴之瑛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论时事,并在吴家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 如《苏报》、《罗兰夫人》、《新民丛报》、《东欧豪杰》等等,使秋瑾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世界。

此外,秋瑾还在1903 年的中秋节大胆地穿起男装,到戏院看戏,这一举动曾在京城引起轰动。

二、东渡日本

秋瑾积极涉猎进步书籍,广交爱国志士,逐渐和生性平庸懦弱的丈夫思想上发生分歧。她曾在给好友吴芝瑛的一首《对酒》中写道:“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

面对清庭腐败和民族危机,遂立"置生死于不顾,以献身救国"之志。

1904年,秋瑾冲破家庭阻力,自筹旅费东渡求学。先入日语讲习所学日语半年,继入东京青山女校。在日留学期间着男装积极参加各种进步革命社团,发表革命言论,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女侠秋瑾大义昭昭,监斩县令内疚自杀

秋瑾在从事爱国活动中,与陈天华成为好友,结识了宋教仁、刘道 一、冯自由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与陈撷(xié)芬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共爱会"由陈撷芬为会长,秋瑾任招待。它们的宗旨是推翻清廷,恢复中华。

除此之外,她还为一些爱国团体积极奔走出力。

1905年,她在回国筹措学费时结识了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并由徐锡麟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同年7月,秋瑾再次到日本,并加入了由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不久,她即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河省的主盟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

为了打击革命力量,清政府勾结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项严禁中国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取缔规则"。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缔规则",但日本政府却充耳不闻,拒绝取消。

在这种情况下,秋瑾不甘受辱,于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国。

三、密谋举义

1906年,从日回国后,三月赴浙江湖州浔溪女校教书。同年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为筹措经费,回到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后,又偷偷离开,并声明和家人脱离关系。其实是她"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人,遂有脱离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是年十二月《中国女报》创刊,她积极发表言论,提倡女权,宣扬革命。

1907年春,回绍兴任大通学堂督办,她积极发展革命志士,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等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女侠秋瑾大义昭昭,监斩县令内疚自杀

【秋瑾】

起义定于7月19日发动,计划先由秋瑾在金华发难,引诱清军调杭州的兵力救援,然后再以主力进攻杭州。如果失败,再挥师北上安庆与徐锡麟会合。

但由于机密泄露出去,使清政府有所警觉,并开始搜捕党人。在这危机时刻,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被清军剖心肝而惨死,起义遂告失败。

因奸人告密,秋瑾密谋举义之事被清军所知。

十三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临危不退,掩护战友撤退,一手持左轮手枪,一手持短剑不断还击。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捕。

四、秋瑾之死

绍兴知府贵福命山阴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秋瑾同党。没想到这位县太爷良知未泯,内心同情秋瑾,迟迟不肯对她用刑。

李钟岳,字崧生,别号晴岚,山东安邱北辉曲人,耕读传家,1898年考中进士,先后任浙江江山、山阴县令,仁民爱物,深得人心。

到了第二天,李钟岳仍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传世的绝命诗。

贵福怀疑李钟岳有意偏袒秋瑾,在得到浙江巡抚张曾扬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后,立即召见李钟岳,强令执行.李钟岳反问:"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据史料记载,李钟岳当时"竭力阻拒,几至冲突。"

然而他仅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人微言轻,也无力回天。

女侠秋瑾大义昭昭,监斩县令内疚自杀

【李钟岳】

时已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告诉她"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完,这位县太爷当场"泪随声堕",堂上的吏役们也都"相顾恻然"。

秋瑾知道死期即至,遂向李钟岳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准许写家书诀别,二、不要枭首(斩首后悬挂示众),三、临刑不要剥去衣服。

在清朝,刑场之上杀人砍头,按惯例死囚犯一律要脱去上衣,尤其是女性。秋瑾虽视死如归,但她临终想捍卫的是一点点女性的尊严。

李钟岳咬牙顶住上峰的压力,成全了她最后的两个愿望,让她一袭白衫,保持着尊严从容地走向轩亭口……

五、大义昭昭

秋瑾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出后,外界舆论同声谴责清政府的残暴罪行,海外留学生也纷纷通电声讨。烈士的血没有白流,秋瑾的英雄行为,极大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浙江会党和光复会余部在一年内发动了十多次起义。

作为审理、监斩秋瑾的山阴县令,如此作为上司当然容不下李钟岳,不久即被撤职。在离开绍兴前夕,李钟岳"将大堂所陈天平架等劈毁",并发恨地说"若借此想见好上台,便是禽兽!"离任到杭州赋闲之后,李钟岳每天反复念叨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两句话,对秋瑾之死深自内疚。

在痛苦悲愤之余,逐渐产生了以身殉道的念头,他经常独自一人"注视默诵"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为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

在良心的自责下,李钟岳几次自杀未遂,但他死志已决,最终自缢于屋中,终年53岁,离秋瑾被害还不到一百天。

女侠秋瑾大义昭昭,监斩县令内疚自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指示将秋瑾烈士遗体重新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在绍兴建立秋瑾纪念馆,永远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秋瑾之墓现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西泠桥畔,墓座正面嵌有孙中山先生当年挽烈士题字"巾帼英雄"的手迹,墓座背面嵌有初葬秋瑾时徐自华撰文、吴芝瑛书丹、胡掬邻刻石的"西泠十字碑"。

1981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把秋瑾墓列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华民族壮烈牺牲的女革命家和女英雄秋瑾与岳武穆、于忠肃、张煌言并峙湖山,名垂青史,供后人凭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