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當年被殺之所以在全國尤其浙江地區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抨擊矛頭直指業已宣佈"預備立憲"的晚清政府,並間接引發了四年之後的武昌起義,其中一個原因——秋瑾是一位風華絕代的女性!

女俠秋瑾大義昭昭,監斬縣令內疚自殺

【秋瑾】

一、秋瑾其人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閨瑾,字卿,號競雄,筆名鞦韆,漢俠女兒,別署鑑湖女俠。生於福建廈門,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自幼習文練武,飽讀詩書,時常感嘆時勢。

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於湖南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並於1902年隨夫進京,因爲王廷鈞是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花錢在北京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與。這與俠義豪爽、才貌俱佳的秋瑾在性格和志趣上相差太遠。

秋瑾在京期間,目睹各國列強在中國橫行霸道,欺壓人民,心中憤然不平。

在北京,秋瑾結識了思想先進的吳之瑛, 吳之瑛是戶部郎中謙泉的妻子,她不僅文采昭耀、精通詩詞而且傾向革命。秋瑾與吳之瑛一見如故,經常在一起讀書吟詩、談論時事,並在吳家閱讀了一些進步書刊, 如《蘇報》、《羅蘭夫人》、《新民叢報》、《東歐豪傑》等等,使秋瑾更加清楚的瞭解了世界。

此外,秋瑾還在1903 年的中秋節大膽地穿起男裝,到戲院看戲,這一舉動曾在京城引起轟動。

二、東渡日本

秋瑾積極涉獵進步書籍,廣交愛國志士,逐漸和生性平庸懦弱的丈夫思想上發生分歧。她曾在給好友吳芝瑛的一首《對酒》中寫道:“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酒去猶能化碧濤。 ”

面對清庭腐敗和民族危機,遂立"置生死於不顧,以獻身救國"之志。

1904年,秋瑾衝破家庭阻力,自籌旅費東渡求學。先入日語講習所學日語半年,繼入東京青山女校。在日留學期間着男裝積極參加各種進步革命社團,發表革命言論,先後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

女俠秋瑾大義昭昭,監斬縣令內疚自殺

秋瑾在從事愛國活動中,與陳天華成爲好友,結識了宋教仁、劉道 一、馮自由等一批資產階級革命派,並與陳擷(xié)芬共同發起建立了中國婦女的第一個革命團體"共愛會"。"共愛會"由陳擷芬爲會長,秋瑾任招待。它們的宗旨是推翻清廷,恢復中華。

除此之外,她還爲一些愛國團體積極奔走出力。

1905年,她在回國籌措學費時結識了光復會的骨幹徐錫麟,並由徐錫麟介紹參加了光復會。同年7月,秋瑾再次到日本,並加入了由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

不久,她即被推舉爲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河省的主盟人,成爲同盟會的骨幹。

爲了打擊革命力量,清政府勾結日本文部省,頒佈了一項嚴禁中國留學生參加革命活動的"取締規則"。中國留學生紛紛罷課、集會,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締規則",但日本政府卻充耳不聞,拒絕取消。

在這種情況下,秋瑾不甘受辱,於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國。

三、密謀舉義

1906年,從日回國後,三月赴浙江湖州潯溪女校教書。同年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爲籌措經費,回到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後,又偷偷離開,並聲明和家人脫離關係。其實是她"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人,遂有脫離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是年十二月《中國女報》創刊,她積極發表言論,提倡女權,宣揚革命。

1907年春,回紹興任大通學堂督辦,她積極發展革命志士,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等準備皖、浙兩省起義。

女俠秋瑾大義昭昭,監斬縣令內疚自殺

【秋瑾】

起義定於7月19日發動,計劃先由秋瑾在金華髮難,引誘清軍調杭州的兵力救援,然後再以主力進攻杭州。如果失敗,再揮師北上安慶與徐錫麟會合。

但由於機密泄露出去,使清政府有所警覺,並開始搜捕黨人。在這危機時刻,徐錫麟於7月6日在安慶倉促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被清軍剖心肝而慘死,起義遂告失敗。

因奸人告密,秋瑾密謀舉義之事被清軍所知。

十三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臨危不退,掩護戰友撤退,一手持左輪手槍,一手持短劍不斷還擊。最終因寡不敵衆,被捕。

四、秋瑾之死

紹興知府貴福命山陰縣令李鍾嶽嚴刑拷問秋瑾同黨。沒想到這位縣太爺良知未泯,內心同情秋瑾,遲遲不肯對她用刑。

李鍾嶽,字崧生,別號晴嵐,山東安邱北輝曲人,耕讀傳家,1898年考中進士,先後任浙江江山、山陰縣令,仁民愛物,深得人心。

到了第二天,李鍾嶽仍不肯刑訊逼供,只是讓秋瑾自己寫供詞,於是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七字傳世的絕命詩。

貴福懷疑李鍾嶽有意偏袒秋瑾,在得到浙江巡撫張曾揚同意"將秋瑾先行正法"的覆電後,立即召見李鍾嶽,強令執行.李鍾嶽反問:"供證兩無,安能殺人?" 據史料記載,李鍾嶽當時"竭力阻拒,幾至衝突。"

然而他僅是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人微言輕,也無力迴天。

女俠秋瑾大義昭昭,監斬縣令內疚自殺

【李鍾嶽】

時已子夜,李鍾嶽提審秋瑾,告訴她"事已至此,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說完,這位縣太爺當場"淚隨聲墮",堂上的吏役們也都"相顧惻然"。

秋瑾知道死期即至,遂向李鍾嶽提出了三點要求:一、准許寫家書訣別,二、不要梟首(斬首後懸掛示衆),三、臨刑不要剝去衣服。

在清朝,刑場之上殺人砍頭,按慣例死囚犯一律要脫去上衣,尤其是女性。秋瑾雖視死如歸,但她臨終想捍衛的是一點點女性的尊嚴。

李鍾嶽咬牙頂住上峯的壓力,成全了她最後的兩個願望,讓她一襲白衫,保持着尊嚴從容地走向軒亭口……

五、大義昭昭

秋瑾英勇就義的消息傳出後,外界輿論同聲譴責清政府的殘暴罪行,海外留學生也紛紛通電聲討。烈士的血沒有白流,秋瑾的英雄行爲,極大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浙江會黨和光復會餘部在一年內發動了十多次起義。

作爲審理、監斬秋瑾的山陰縣令,如此作爲上司當然容不下李鍾嶽,不久即被撤職。在離開紹興前夕,李鍾嶽"將大堂所陳天平架等劈毀",併發恨地說"若藉此想見好上臺,便是禽獸!"離任到杭州賦閒之後,李鍾嶽每天反覆唸叨着"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兩句話,對秋瑾之死深自內疚。

在痛苦悲憤之餘,逐漸產生了以身殉道的念頭,他經常獨自一人"注視默誦"密藏的秋瑾遺墨"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併爲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

在良心的自責下,李鍾嶽幾次自殺未遂,但他死志已決,最終自縊於屋中,終年53歲,離秋瑾被害還不到一百天。

女俠秋瑾大義昭昭,監斬縣令內疚自殺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指示將秋瑾烈士遺體重新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解放後,人民政府又在紹興建立秋瑾紀念館,永遠紀念這位巾幗英雄。

秋瑾之墓現位於杭州西湖孤山西泠橋畔,墓座正面嵌有孫中山先生當年挽烈士題字"巾幗英雄"的手跡,墓座背面嵌有初葬秋瑾時徐自華撰文、吳芝瑛書丹、胡掬鄰刻石的"西泠十字碑"。

1981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把秋瑾墓列爲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中華民族壯烈犧牲的女革命家和女英雄秋瑾與嶽武穆、於忠肅、張煌言並峙湖山,名垂青史,供後人憑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