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恭亲王奕訢联合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辅政同治小皇帝。同样的在1643年,还在东北的皇太极猝死,由其弟多尔衮摄政,拥立福临称帝,号为顺治帝。大清这个时候的情况很是相识,都是主少国疑,都是亲王辅政,都有太后在背后,而且朝廷都面临着非常情况。

  咸丰去世后,由6岁的载淳即位,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皇太极猝死之后,由于没有留下遗嘱,经过多方的妥协,在各亲王、宗室的一直同意下,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即是后来的顺治帝。同治皇帝经过政变之后,由奕訢辅政;顺治皇帝有多尔衮为摄政王。他们之间的权力其实差不多,奕訢的情况是有两宫太后牵制,从内部上来说,他控制不了整个朝政;多尔衮有其政敌济尔哈朗、豪格等,也无法完全的控制朝政。从客观上来说,他们两个人都无法摆脱别人的掣肘,权力无法统一。

  那么为什么多尔衮和奕訢的结果不同呢?

  主要是奕訢面临的情况和当年的不同,而且他也有其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没有兵权。当时的大清,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镇压天平军的都是汉族的封疆大吏,和英法对接的是蒙古的僧王。奕訢主要是执行官,具体的兵权并不在他的手中。而多尔衮不同,当时的八旗军队,多尔衮有两白旗、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和他的兄弟支持,所以实际权力多尔衮要和奕訢大的多。

  高层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想法不同,多尔衮时期,大家虽然是政敌,当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打进关内,取代明朝的天下。而奕訢的时候,开展洋务运动,朝廷上并不是一致的,有顽固派的抵制。而两宫太后虽然明面上支持洋务运动,暗地里也对顽固派的抵制不予理睬,造成朝廷的决策中心目标不统一,而权力的斗争又愈演愈烈,所以奕訢的改革最后变成一场空。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兴起和衰落存在相识的地方。兴起的是时候,大家虽然有矛盾,但还能一致对外,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到成功的时候,大家反而因为利益的关系,窝里斗的厉害。这恰恰证明了那句话:城堡都是从内部打破的。没有绝对的友谊,只有绝对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