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移動硬盤上的,某次工作中不小心從桌子上掉到地面犧牲了。

銘牌參數。

背面的電路板。

鬆掉固定螺絲,取掉電路板。

硬盤倉盒底部。

與電路板連接的22針電路接口細節。

取下的電路板正面。

取掉電路板的絕緣海綿墊。

星羅棋佈的貼片元件。

這個電路板的故障率很高。

拿到燈光底下看一下。

有很多小孔。

電路板22針母插接口細節。

海力士的64M緩存。

主控芯片。

TLS2503電機驅動IC,富士通硬盤故障率最高的芯片。

電路板背面。

馬達引線細節。

開殼後的樣子。

密封上蓋。

碟倉內部的樣子。

犧牲的碟片。

雙盤片的結構,每個盤片容量160G,其實這個硬盤只是下盤片有問題,上盤片是好的。

盤片解體看一下。

分解開的樣子。

倉內只剩下磁頭總成和數據接口。

磁頭和永磁體小車細節圖。

整體拆下來。

磁頭停泊區的塑料件細節。

大塑料也能有這麼高的精度,CNC的?

分開磁頭和小車磁體。

翻過來看看。

線圈細節。

數據接口插針細節。

背景知識介紹:

筆記本電腦所使用的硬盤一般是2.5英寸,而臺式機爲3.5英寸,但是兩者的製作工藝、技術參數不同。首先,2.5硬盤只是使用一個或兩個磁盤進行工作,而3.5的硬盤最多可以裝配五個進行工作;另外,由於3.5硬盤的磁盤直徑較大,則可以相對提供較大的存儲容量;如果只是進行區域密度存儲容量比較的話,2.5硬盤的表現也相當令人滿意。筆記本電腦硬盤是筆記本電腦中爲數不多的通用部件之一,基本上所有筆記本電腦硬盤都是可以通用的。

但是筆記本電腦硬盤有個臺式機硬盤沒有的參數,就是厚度,標準的筆記本電腦硬盤有7,9.5,12.5,17.5mm四種厚度。9.5mm的硬盤是爲超輕超薄機型設計的,12.5mm的硬盤主要用於厚度較大光軟互換和全內置機型,至於17.5mm的硬盤是以前單碟容量較小時的產物,基本沒有機型採用了。

筆記本電腦硬盤現在最快的是10000轉配256M高速緩存,2.5的盤片即使轉速相同時,外圈的線速度也無法和3.5英寸盤片的臺式機硬盤相比,筆記本電腦硬盤現在已經是筆記本電腦性能提高最大的瓶頸。

筆記本電腦硬盤一般採用3種形式和主板相連:用硬盤針腳直接和主板上的插座連接,用特殊的硬盤線和主板相連,或者採用轉接口和主板上的插座連接。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效果都是一樣的,只是取決於廠家的設計。

早期的筆記本的接口採用的主要是UltraATA/DMA 33,然而筆記本硬盤轉速以及容量的提高使得它成爲一個阻礙筆記本電腦速度的瓶頸。正如臺式機的發展趨勢, Ultra ATA/DMA 66/100/133/266也被運用到了筆記本硬盤上。以前使用的是Ultra ATA100,E-IDE接口的產品在提供了高達100MB/s最大傳輸率的同時還將CPU從數據流中解放了出來。

現在SATA串口技術已在廣泛使用在了臺式機的硬盤中,目前在筆記本硬盤早已全面使用Serial ATA接口技術,採用該接口僅以四隻針腳便能完成所有工作。該技術重要之處在於可使接口驅動電路體積變得更加簡潔,高達150Mb/s以上的傳輸速度使廠商能更容易地製造出對處理器依賴性更小的微型高速筆記本硬盤。

由於應用程序越來越龐大,硬盤容量也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對於筆記本電腦的硬盤來說,不但要求其容量大,還要求其體積小。爲解決這個矛盾,筆記本電腦的硬盤普遍採用了磁阻磁頭(MR)技術或擴展磁阻磁頭(MRX)技術,MR磁頭以極高的密度記錄數據,從而增加了磁盤容量、提高數據吞吐率,同時還能減少磁頭數目和磁盤空間,提高磁盤的可靠性和抗干擾、震動性能。它還採用了諸如增強型自適應電池壽命擴展器、PRML數字通道、新型平滑磁頭加載/卸載等高新技術。

筆記本電腦硬盤和臺式機硬盤從產品結構和工作原理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筆記本硬盤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目前標準產品的直徑僅爲2.5英寸(還有1.8英寸甚至更小的),厚度也遠低於3.5英寸硬盤。一般厚度僅有7mm-12.5mm,重量在一百克左右,堪稱小巧玲瓏。筆記本電腦內部空間狹小、散熱不便,且電池能量有限,再加上移動中難以避免的磕碰,對其部件的體積、功耗和堅固性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筆記本電腦所使用的硬盤是2.5英寸,而臺式機爲3.5英寸,價格上也比臺式機高一些。由於應用程序越來越龐大,硬盤容量也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因此在選購機器時,硬盤的容量應有一個擴展的考慮。硬盤是筆記本電腦最脆弱、最易壞的部件,平時使用中要格外注意防震防摔,多做備份。

但是筆記本硬盤的性能目前跟臺式機硬盤的性能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在臺式機硬盤已經達到7200/10000轉的主流轉速時,筆記本硬盤仍然是隻有5400轉的主流轉速(極少數可達到7200轉),硬盤成爲了絕大多數的筆記本的性能瓶頸。

隨着SSG固態硬盤的普及,傳統的機械硬盤逐漸退出主流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