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幼兒園那會,老師經常表揚他乖巧、懂事,對人有禮貌,可就是有個壞毛病:每次看完書、玩完玩具、喫過東西,總是把書,玩具和餐具隨手一扔,不還原不說,還時常不記得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裏了。

這點我深有感觸。

記得有一次,他從幼兒園回來,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去翻他的玩具櫃。過了一會兒,他跑過來問我說,“媽媽,我的遙控飛機放在哪裏了?”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總是隨手亂扔,找東西找不到

我說:”不都在玩具櫃上嗎?沒有人動它啊”

“可是,沒有找到啊。”

“那就不知道了,你自己放在哪裏了?平常你喜歡放東西的地方都找了嗎?”

在我的再三提示下,他尋了多遍,但還是沒有找到。

我在旁邊嘆了口氣,感到特別的無奈,一家人天天圍着他轉,不是幫他找東西,就是幫他收拾殘局。有時我自己也很納悶:該說的也說了,該罵的也罵了,爲何孩子還是亂放東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經常和一些媽媽們聊天的時候,他們也總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把東西亂丟亂放,本來收拾得整整齊齊的,被孩子這麼一折騰,又便得亂七八糟。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總是亂放東西,開始罵他,可一會又是老樣子

有的媽媽甚至說,每次孩子亂放東西,我就開始罵他,可孩子似乎沒長耳朵,過會兒,地板上又堆滿了玩具、書本,甚至是喫過的零食……

也許這看起來只不過是孩子的一個小毛病,但事實上卻會給孩子的生活、學習,乃至將來的工作帶來不小的麻煩。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生活上若是雜亂無章,必定會導致孩子以後的學習、工作也會毫無頭緒,甚至還會影響他的人脈關係。那麼,有父母可能要問,既然這麼重要,那爲何孩子總是缺乏一種把物品放回原處的意識呢?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爲什麼總是亂放東西呢?

孩子總是把東西亂丟亂放的原因是什麼?

1. 根本就沒有整潔的意識

孩子亂放東西,很多時候都是隨意的。當他想用什麼東西時,他會很用心的去找,找到並用完後,那這樣東西對孩子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他會把東西隨意扔在某一個角落,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要把物品放回原處。

比如,孩子要玩遙控飛機,他會首先到玩具架上去找是不是在有,當他找到並玩完後,可能喫飯時間到了,這時,他就會把東西一扔,不管了。所以,每次我收拾房間時,總是發現書桌上有時不是多了個奧特曼,就是牀頭有時還藏了個托馬斯。

不要去責怪孩子,他本意並不是想這樣,只不過3-4歲左右的孩子根本還不理解,把東西放回原處可以讓家裏變得更整潔,並且還可以方便自己未來繼續使用。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隨手亂扔,受父母影響比較大

2. 受父母的影響比較大

有些父母自己平時都沒有保持整潔的習慣,家裏東西亂堆、亂放,自己也時常在找東西。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耳濡目染,怎麼可能會養成愛整潔,勤收拾的習慣呢?

有心理學家說,人在兒童時候,就表現除了愛模仿的天性,比如孩子早期的咿呀學語,就是對成人語言的模仿。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正是通過模仿,才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思想和行爲。

所以,當孩子不愛整潔,亂扔東西時,父母們要當心了,孩子是不是在模仿你呢?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沒有收拾習慣,父母要強制孩子收拾

3. 父母沒有強制孩子收拾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孩子現在還小,根本不懂如何收拾,等長大以後就好了,先幫孩子收拾好。

我一開始對孩子的態度也是這樣,認爲孩子小,不懂事,凡事總有個過程,先幫他收拾下。一兩次還能忍受,但慢慢地,我便失去了耐心,我發現我收拾得越整潔,孩子”破壞”得越厲害。幾次下來,整個人感覺都崩潰了,氣簡直不打一處來。

心理專家指出,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隨意亂丟東西,是一個必須要教育的問題,不然,很容易讓這種不良行爲成爲習慣。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正面管教》中提到有不良行爲的哈子,是價值感和歸屬感缺失的孩子

在《正面管教》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有不良行爲的孩子,是價值感和歸屬感缺失的孩子。最討人呀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最不值得愛時,就是我們最應該愛他的時候。

所以,對於亂扔東西,我們要真正地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不良行爲背後真正的原因,每一種不良行爲的背後,都藏着孩子的一種需求,只有你明白了這種行爲背後的真實含義,你幫助他,纔會讓孩子成長。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把物品用完放回原處,並養成把東西擺放有序的好習慣呢?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孩子如何主動收拾自己的物品?

如何讓孩子學會主動收拾自己的物品?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給孩子做出表率

平時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與其總是給孩子一些規則,不如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比如,如果你總是責問孩子:

比如:”記住不要把東西弄壞!”

”怎麼早上又賴牀?”

不如告訴孩子一些正面和負面的榜樣,指出來給他看,同時告訴他爲什麼那樣是好的或壞的,這絕對比你單純的說教更有效果。

父母要記住,你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收拾整理物品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要孩子把玩具櫃或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那麼首先就要把家裏的物品,包括自己的東西要擺放整齊;

如果我們要孩子把鞋子擺放整齊,首先就必須要求自己的鞋子不要脫了隨意亂扔;

如果我們要孩子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首先必須自己要做出表率。

有句話說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榜樣不僅影響孩子的認識,還會影響孩子的情感。當他腦子裏浮現出理想的形象時,會從內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他像榜樣那樣行動。這對他優良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有好處的。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潔的環境

其次,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潔的環境

我們除了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外,同時也要努力營造一個乾淨、整潔、有條理的家庭環境。

一個外部環境整潔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

孩子生來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後來,或者是好,或者是壞,都是因爲家庭環境的關係。環境好,孩子容易變好,反之,孩子容易變壞。

一個凌亂不堪的家庭環境,孩子隨意性大,容易養成做事沒有條理的壞習慣。

所以,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乾淨整潔的家庭環境,比只告訴孩子如何去做,更有價值。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讓孩子形成每天打掃整理的習慣

再者,讓孩子形成每天打掃整理的習慣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每天打掃一次房間,房間很乾淨,但如果經常不收拾,則會變得十分髒亂。。

整理物品也是如此。一兩天的凌亂是很容易處理的,但是每天加起來的混亂,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我們可以給孩子定個規矩,每天在什麼時間進行收拾和整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約定在晚飯後或睡覺前,一開始,孩子還沒有形成主動的習慣,我們可以帶着孩子一起收拾,當然在收拾過程中,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說說笑話等等,儘量讓氣氛變得輕鬆一點,甚至可以更加有趣點。

慢慢地,幾周後,孩子就會慢慢養成每天收拾的好習慣。

父母若沒這亂扔不收拾的壞毛病,即使孩子再不聽話,也不可能傳染

養成一個好習慣,是需要時間的

在《心理控制術》中曾說過,“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21天。”

其實,不論是21天也好,60天也罷,不過是一堆的研究數據,對於個人來說,我們要從一種狀態轉向另外一種狀態,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可能習慣好的人,一次兩次就可以做到,而有些人,可能做了一輩子,也可能還是做不到。

當你發現孩子自己形成了收拾整理的習慣後,你就會發現他不會再去浪費時間亂找東西了,因爲有這些時間,他會更願意多玩一會。

總之,孩子亂扔東西而不收拾,我們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辦法讓孩子改變的。但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造機會,當孩子做好後,還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表揚,讓家庭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氛圍。

有事實證明,只有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孩子更會願意去冷靜思考父母的話,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按照父母的話去做,這,對他的身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