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中有一篇同爲南京大學的崔衛平寫的文章,說在去香港中文大學看到《太陽是如何升起的》之前,對高華是沒有多少了解的,他說“他在南大肯定是個非常低調的人,非常甘於寂寞的人,不顯山不顯水的那一種”。張鳴說到,現有體制不允許你再變成高華這樣的人,這纔是最大的痛苦。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俞敏洪說過:“我沒把自己當成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號稱社會的良心,應該屬於公知。”按照俞敏洪的定義,高華應該算是知識分子了,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知識分子。說實話,我也是被劉瑜這個名字給框進來的,之前讀過其著作《觀念的水位》和《送你一顆子彈》,劉瑜之名能量頗大,能帶來的銷量實屬客觀,作者署名劉瑜,終歸是商家營銷的手段。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不過,很高興通過《史家高華》認識了高華這個人,一個應該被銘記和尊重的人。學生時代覺得大衆娛樂時代,浮躁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整個時代都在毛躁不安。當然,也包括學術界,真正潛心學問的學者真的很少。哈姆雷特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現有體制下,學術界的學者有着相似的困擾。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專心學術就勢必會錯失一些機會成本,諸如財富、社會地位等,套用句型“學術還是財富,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從本科到研究生期間,身邊大大小小各種教授副教授,心思花在申請科研經費上的時間,大大多於用在深入研究課題的時間。國家縱向經費拿到手,還得琢磨着怎麼拿到橫向項目,橫向項目拿到了得琢磨着怎麼“合理”的花掉這些錢。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這樣說起來,大多數的老師是很累的。而站在對立面的“少數人”,潛心學問,爲了學術信仰的這部分人,其實更累,高華就是屬於少數類。書中有兩個小細節讀罷讓人覺得唏噓不已,一處是分到兩間小房間,其中一間用作書房,高華興奮不已,等兒子長大便讓給兒子,偷空在廚房裏進行寫作並因此害病;另一處是,高話說不大關心海內外對他書的反響,倒更關心每年的版稅,因爲每年的房貸就靠書的版稅來支付。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書中有一篇同爲南京大學的崔衛平寫的文章,說在去香港中文大學看到《太陽是如何升起的》之前,對高華是沒有多少了解的,他說“他在南大肯定是個非常低調的人,非常甘於寂寞的人,不顯山不顯水的那一種”。實際也確實如此,高華一直潛心學問,儘管他的腦子裏有很多的想法刻意寫出很好的文章發表出來,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劉瑜說:高華老師是一個國寶級的史學家!說他是國寶級的,是因爲在今天中國的學者裏面,能夠兼具道德勇氣,專業上的嚴謹,極好的記憶力和知識積累,以及洞察力的,實在是太少了,弟子們和朋友們寫的紀念文章,呈現了一個鮮活的高華,謹慎小心,爽朗樂觀,但也是個害怕疼痛的平凡人。一些學者希望高華之死能激起知識分子的尊嚴感,楊奎松更是呼喚新一代的高華跟上來,在追悼會現場泣不成聲;張鳴更是在現場大呼:“高華,天會亮的!”

《史家高華》:劉瑜,高華不在意出書的影響,只在意版稅多不多

張鳴說到,現有體制不允許你再變成高華這樣的人,這纔是最大的痛苦。我是不贊同他的,不管什麼年代都會存在相同的困擾,只是如果想要孕育更多像高華一般純粹的學者,需要社會培育一方沃土來容納他們。不然,赤子之心仍然會有,不過在現實和精神信仰之間的夾縫中生存,不免會讓人心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