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下都樂

1982年(壬戌)的這幅《天下都樂》,是範曾先生乘興之作,畫中布袋和尚的自在神情躍然紙上。該作用筆撇脫,墨氣淋漓,左側背後的布袋,一筆揮出,氣韻流轉。

範先生的這種大寫意的人物畫,比之於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李白醉遊圖》諸作,當不稍讓。

11.龍種

題曰“龍種”的這張畫在紅宣鏡心上的作品是範曾先生1989(己巳)的興來之作。童子乘奇石歡呼,如乘龍飛騰,畫面中間的一縷柳枝,不啻爲春之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左半部的“龍種”二字,寫得尤大,可見當時先生的興致之高,乃是他非凡的民族自信力和拳拳愛國之心的自然流露。

12.靈丹

1991年(辛未)的題名《靈丹》的這幅作品,是範曾先生寓居於巴黎時的精心之作。畫中老者顯爲得道高士,幾粒靈丹煉成,拈一枚在手,其得意神態莫可與外人道。坐在旁邊的那隻仙猴,亦悄然動容,與老者情境相和。

這樣有理有趣之作,在範先生的手中,俯拾即是,那無疑是他日常之所思所想的自然流露。心中曠然無礙,直與天地精神相往還,與道冥一,忘卻塵俗市囂,即靈丹在握了。

13.羲之愛鵝圖

這幅《羲之行散》,範曾先生於1982年(壬戌)。魏晉的文人風度,深得範先生心儀。藥與酒,與彼時文人之時代風尚有不解之緣。藉助於酒,可暫且忘記一切,解衣磅礴,物我兩忘。

劉伶《酒德頌》有道“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若江漢之載浮萍”,真說出酒之爲用爲德之大。詠酒這,尚有鄒陽《酒賦》、揚雄《酒賦》、王粲《酒賦》、陳王植《酒賦》、嵇康《酒賦》、袁崧《酒賦》、嵇含《酒賦》、江統《酒誥》、戴逵《酒贊》、高允《酒訓》,直把文人藉助於酒而生髮一切的功能挖掘出來。葛立方《韻語陽秋》卷14 雲:“張長史以醉,故草書入神,老杜所謂‘楊公拂篋笥,舒捲忘寢室。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是也。許道寧以醉,故畫入神,山谷所謂‘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摩松煙’,‘醉拈枯筆墨淋漓,勢若山崩不聽手’是也。大抵書畫貴胸中無滯,小有所拘,則所謂神氣者逝矣。鍾、王、顧、陸不假之酒而能神者,上機之士也。如張、許輩非酒安能神哉?”則把藝術家之創作與酒直接聯繫起來。

觴次滴瀝,酩酊之際,“非酒安能神哉”,然而範先生此得意之作,雲“羲之九泉有靈,應感此傳神之妙”,卻非藉助於酒之妙用,乃是心中塊壘之瞬間釋放,更藉助於非凡的筆墨手段而實現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