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情”一直是文人騷客筆下永恆的主題。“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十六歲的元好問在趕考途中遇到殉情而亡的大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雁丘詞》。梁山伯、祝英臺爲“情”雙雙化蝶,千古傳誦。《牡丹亭》中杜麗娘爲“情”死而復生,真是情至深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的深情!《樂府詩集》中有決絕的愛情誓言:“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長生殿裏傳出“情”的低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哪怕是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革命志士也發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心願。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詞句,是人類情感的凝聚與昇華,是我們生命中動人的詩章。

“情”最感人,也最能傷人。《禮記·禮運》載:“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是古人較早提出人的七種情感。中醫學的“七情”學說則更加具體。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統稱情志。“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一般情況下,情志是正常人的心理活動,它有特定的外在表情和行爲,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描寫藺相如憤怒的樣子,“怒髮上衝冠”,即頭髮根根直立,把帽子都頂起來了。生活中,各種情志的變化都要有一個度,超出一定限度,失去正常節制,就會成爲病因,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釀成悲劇。比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中描寫一個叫范進的讀書人,窮困潦倒,屢試不中,丈人、鄰居都譏笑他。沒想到這一年放榜,他居然高中舉人,狂喜之下竟然瘋了,大喊大叫,丈人說他是“氣迷了心”。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所以古人明確強調,“百病生於氣(情志)”。

在中醫學理論中,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慾與五行學說和四時變化存在着相應的聯繫。以悲爲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秋末冬初,樹葉凋零,萬物蕭索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紅樓夢》裏,林黛玉面對風刀霜劍嚴相逼的事實,內心抑鬱不禁,體現出來的就是“大悲”:“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秋花、秋草、秋雨等蕭瑟淒涼的秋景,讓性格內向、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悲情更劇,結果在現實和環境的雙重壓迫下,她心境愈趨低落,最終香消玉殞。

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對情志病有着豐富和深刻的認識,如《素問·舉痛論》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討論了情志過度導致氣機失調的證候表現,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中醫也非常重視情志療法,尤其是“以情勝情法”。“以情勝情法”是在藏象學說等理論指導下,依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即用一種情感有針對性地去制約、消除其相勝的偏激情感,以達到治療某些精神疾患、心身疾病的目的。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老師羅知悌就曾用“喜勝憂”的方法治癒一個重病的青年僧人:這個僧人在浙江地區雲遊多年,想念四川老家的母親,又沒有錢回家,憂心如焚,得了重病。羅知悌看到他的時候,骨瘦如柴,就安慰他說,我給你十兩銀子,讓你回家看望母親,不用你歸還,只要你聽話把病治好。僧人聽了喜出望外,積極配合喫粥喫藥,調理一個月居然完全康復了。這裏羅氏就是採用以情勝情的方法,讓病人得樂而起生意,心情舒暢,治療自然事半功倍。

本文選自《字緣中醫》

主編:任宏麗 彭衛華

副主編:薛輝 顏彥

( 陵遊 半夏 忘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