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南區“東泉鎮風景區” 歷史沿革

  林永蔚

重慶久以“東南西北四溫泉”而享譽中外,“東泉”爲泉羣翹楚,她是巴渝廣袤的紅土地上的一顆璀燦明珠。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重慶爲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這片土地濫觴出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爲首府,建立了巴國。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國舊域設縣治理,江州縣爲其一,隸屬巴郡。後秦滅六國,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巴郡仍爲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爲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

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爲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現重慶市渝中半島。

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皆爲重慶舊稱。南北朝時,巴郡改爲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爲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爲恭州,巴縣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感“雙重喜慶”,於是升恭州爲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重慶路。民國元年(1912年)易名重慶府,民國2年又恢復巴縣。

古今沿革,由州縣而市區,幾更其名,轄境多易。巴南區的前身即是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巴縣。

“巴縣”歷與郡、州、路、府同城而治,併爲附廓大縣。自周赧王元年起至民國28年(1939年)間,均設縣治於今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現“巴縣衙門”街。此後雖治地多遷,然巴縣與重慶府的隸屬關係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改巴縣爲重慶府,次年廢重慶府恢復巴縣,屬川東道。民國17年(1928年)撤四川各道建四川省制,巴縣隸屬於下。民國24年(1935年)四川省劃設18個行政監察區,巴縣屬第三行政監察區。民國28年,按國民政府令,縣政府遷至市外辦公,暫住人和鄉(今九龍坡區華巖鎮),民國30年遷駐李家沱馬王坪。1949年後,巴縣屬川東區巴縣專區,旋屬璧山專區。19511月改屬重慶市,195210月治所遷南溫泉,19532月劃屬四川省江津專區,19541月治所遷駐魚洞鎮。195811月回屬重慶市。199412月,撤縣設區,由此始稱“巴南”。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南部,是主城九區中最大的一個區,地跨東經106°2553″—106°3817″,北緯29°86″—29°4633″之間,區境縱橫幅度東西距46公里,南北距70公里,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地界東與重慶市涪陵區、南川市接壤,南與綦江縣相連,西與江津市毗鄰,北交南岸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渝北區、長壽區界。區人民政府駐魚洞新市街,距重慶市人民政府駐地21公里。

巴南區轄街鎮四周高山環繞,長江依岸繞境而過,多爲沿江河谷丘陵區和高山槽谷區。巴南區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早秋遲,夏熱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綿雨,冬季多雲霧,霜雪甚少,無霜期長,日照少,風力小,溼度大。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有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魚溪河、雙河、魚藏溪、黃溪河、孝子河,流域面積1702.24平方公里,佔區幅員面積的93.30%,干支河道總長604.77公里,其中以五布河爲最長流域。巴南境內地下水豐富,有溫泉多處。

該區農業生產條件甚好,歷來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特產榨菜、蜜棗、紅橘,亦是全國茶葉、蠶桑基地縣之一。

巴南區(巴縣)是千年歷史名邑,人文歷史積澱深厚。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7 處,有戰國時巴族墓羣。“巴縣”是川劇發祥和繁盛地之一,老市川劇院長,表演大師張德成、現市川劇院長、聲腔皇后沈鐵梅均出於此。據史載,“巴縣”還先後湧現出了“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英雄將軍巴蔓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大本營祕書長楊滄白,革命先烈、紅六軍戰將湯慕禹,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優秀兒女。    \

東泉鎮因其有“重慶東溫泉” 而得名。其地“清”時爲巴縣仁裏七甲,民國時屬五布、雙勝兩鄉,分別屬木洞、姜家區公所(六區、七區)管轄。1952年新建“東泉”鄉制,1961年建“東泉公社”,1982年又改爲鄉制。20017月,巴南區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改設行政區劃,報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對轄區內鄉鎮建制進行了調整。同年12月,再次調整了部分鎮街村級建制。

巴南區鄉、鎮、街、村級建制調整後,全區由原來的41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爲含東泉鎮在內的19個鎮和魚洞、李家沱2個街道辦事處。“東泉鎮”由原東泉鎮、五布鎮、天賜鎮、清和鄉等轄區合併而成,至此,方形成該鎮今日之規模。

東泉鎮地處巴南區東部,巴南旅遊雙環線上。東泉鎮東與南川市白沙鎮接壤,南與石龍鎮、姜家鎮爲鄰,西連二聖鎮,北接木洞、豐盛鎮。幅員面積122.70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距重慶市區50餘公里,現轄14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13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1800餘戶,總人口37800餘人。

東泉鎮中心景區內,有五布河、雅溪河蜿蜒數里,潺緩北去;四周有鐘山、鼓山、觀音山、馬鞍山、人頭山、木耳山、守安山等拱衛,隨處可見峯巒交錯,挺拔秀麗;翠屏丹青,流金溢彩;千姿百態,歎爲觀止。飛鷹峯、仙女峯,懸巖絕壁,古樹奇葩,直叫人顧盼間目不暇接;送子峯、慈雲峯、青山古剎,奇洞飛泉,散佈於蒼翠中流水之汀。該地現已開發出翠屏丹青、五布泛舟、東泉溫韻、峯翔飛鷹、仙女靈穴、露天裸浴、熱洞沐浴、古佛洞天、飄水飛瀑、獅子蓬萊、寧安勝景、雙江八角、木洞傳奇、白沙禪寺、滄白陵園、復旦遺址、抗戰新村等二十餘處旅遊景點。

東溫泉風景區溫泉水系硫酸鈣鎂型優質醫療礦泉水,富含氡、氟等微量元素,出水裸眼48處,溫度在2658度之間,日流量在2萬噸以上,溶洞有熱洞、冷洞、古佛洞、打兒洞、仙女洞等。特別是熱洞,洞中有溫泉水,四季恆溫38度,英國一洞穴專家考察後稱之爲:“亞洲一絕,實貴國之瑰寶也。”

東溫泉風景區內可享受溫泉天然理療、還可體驗百年裸浴之民風民俗。

東泉鎮這十分優美,觀賞性極強的自然風光,多年來享有盛譽,遐邇聞名。  東溫泉的旅遊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低到高、從觀光到休閒再到度假轉型幾個發展階段。1931年名商汪代璽先生始斥巨資開發,19632月“巴縣東溫泉規劃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後因“文革”而停滯,歷史文物亦遭破壞。1983年“東泉風景區管理所”成立,景區由此有了跨越式發展。20世紀90年代被確定爲市級風景區,重慶直轄後爲市內“八大特色”旅遊景區之一。

近年來,東溫泉正在從單一的觀光旅遊向集觀光、休閒、度假、會議、爲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轉變。巴南區政府對東溫泉旅遊轉型作了較爲全面的規劃,提出了旅遊轉型重點的“七個轉變”:即旅遊業態形式要從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度假、會議等綜合型轉變;旅遊項目開發要從單一的平面型向立體型轉變;旅遊產業構成要從單一的遊覽向喫食住行遊購娛綜合產業轉變;旅遊客源結構要從現在的重慶遊客爲主轉向全國乃至世界遊客;旅遊受益範圍要從東泉鎮延伸到東溫泉的外圍和區轄其他鎮街;旅遊文化內涵要從青山秀水轉到錦山秀水和文獻名邦的並重上來;旅遊發展目標要從旅遊大鎮轉到旅遊強鎮。

東泉鎮充分利用以溫泉爲核心的旅遊資源,抓住重慶市建設“溫泉之都”的機遇,發揮優勢,倚重特色,強化旅遊抓發展,正全力實施溫泉經濟強鎮戰略。東泉旅遊設施現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爲了吸引國內外遊客的旅遊勝地。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市、區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打造“西部第一泉”的目標,一定會圓滿實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