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衆號 作者:蔣桂花

阿壩州若爾蓋縣班佑鄉姜冬,是1935年秋季右路軍(中央紅軍)過草地的必經之路,是長征史料中記載的“小森林”所在地,也是右路軍主力第五天的草地宿營地。

若爾蓋縣班佑鄉姜冬村。

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地上除了高原灌木紅柳外,一般不會有森林。而如今從毛兒蓋至班佑的途中,除分水嶺山下有十幾個高大的青松外,沿途再也沒有森林。

所以,文獻中記載的長征路上的“小森林”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一書是新中國成立後公開出版的關於長征的回憶錄,這本書主要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內容,即以中央紅軍爲主,說不上是完整的長征史料,但資料非常珍貴。

當中對我來說最有參考價值的要屬“附錄《紅軍第一軍團長征中所經之民族區域表》《紅軍第一軍團長征中行軍和休息的時間統計表》”等,其中《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是以紅1軍直屬隊爲準,日期、出發地、經過地、宿營地清清楚楚。記載的右路軍(中央紅軍)在1935年過草地的地點及宿營地,主要分佈在今松潘縣與若爾蓋縣境內:

七星橋—臘子塘—分水嶺—後河—大草地—小森林—班佑

通過反覆閱讀這本書,發現右路軍(中央紅軍)過草地的這段路程就在我生活工作的地方!

根據書中記載的一連串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我採訪了衆多班佑草地、巴西、求吉、包座等地親歷了長征的老人,考證出了右路軍過草地的路線及主要宿營地(後河除外)。

記載的當年紅軍過草地途中經過的“小森林”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到森林,我首先想到的是高原上原始針葉林中那些高大挺拔的青松,但這些針葉林都成片分佈在海拔3000多米以下的山林地帶,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地上除了高原灌木紅柳外,一般不會有森林。從毛兒蓋至班佑的途中,除分水嶺山下有十幾個高大的青松外,沿途再也沒有森林。因此,文獻中記載的長征路上的“小森林”一直以來困擾着我。

20世紀90年代,規格爲國道的若(若爾蓋)松(松潘)公路路面嚴重破損,從松潘到若爾蓋一路顛簸搖晃,令人疲憊不堪,車到包座牧場了,人們就知道終於距若爾蓋縣城不遠了。

以前的包座牧場如今變成姜冬村了,這是爲啥?原來,牧場改制後,恢復了原來的地名,包座牧場的固有地名就叫姜冬、姜冬卡!查閱縣誌後得知,1965年若爾蓋縣包座鄉的公私合營牧場搬遷到此,之後姜冬便改稱包座牧場。牧場改制後,就成爲了若爾蓋縣班佑鄉轄區——姜冬村。姜冬爲藏語音譯,意爲柳樹林。

草地柳樹林。蔣桂花攝於2011年

所以,右路軍行軍路線中記載的“小森林”就是過去的包座牧場、現在的姜冬村!那支來自南方的軍隊進入草地,面對大片粗壯茂密的柳樹林一概以森林冠之。

大草地(今鐮刀壩)與班佑寨之間的小森林正好就是柳樹茂密的姜冬卡。

姜冬卡既然是柳樹林的意思,現在怎麼不見柳樹呢?爲此我諮詢了很多生活在草地的老人,又到班佑、姜冬村實地考察後得知,過去的姜冬曾經荒無人煙,柳樹成蔭,高大的高原紅柳遮天蔽日,上百頭犛牛於其中都不易察覺。自1965年包座牧場搬遷到這裏後,這裏開始有了人煙。當時爲擴大草場面積,就將柳樹砍掉了。

通過姜冬這一地名的變遷,深感地名確實是流動的歷史文化脈絡。

姜冬是過去松甘茶馬古道上的一個站點,紅軍過草地的必經之路,是長征史料中記載的“小森林”所在地,也是右路軍主力第五天的草地宿營地。

在考證清楚了長征途中“小森林”的位置後,我聯想起發生在草地的紅色經典《七根火柴》的故事。我曾經是一名語文老師,恰好講過這篇課文,因課文中的故事發生在我生活的草地,所以印象很深。在反覆考察考證紅軍走過的這片草地之後再讀《七根火柴》,其中讓人身臨其境的細節描寫着實讓人動容。

小學語文課本《七根火柴》插圖。

1935年秋右路軍過草地途中,掉隊的紅軍戰士盧進勇在草地的一片樹林中遇到了一個生命垂危的戰士,這位無名戰士因飢餓寒冷已幾乎無力說話,將黨證和夾在黨證裏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盧進勇,請他轉交給黨組織,之後就安然地閉上了眼睛……

從故事情節及以往的插圖中可以斷定,故事發生在草地上的一片樹林中。後來問世的不少紅色經典故事多反映的是右路軍(中央紅軍)走過的這片草地,而且是在即將走出草地的最後階段,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基本上是掉隊或走在最後的非戰鬥人員,《七根火柴》《金色的魚鉤》等莫不如是。

那年,右路軍過草地經過姜冬柳樹林時,秋季的草地整日陰雨綿綿,寒風刺骨,高海拔的草地上沒有糧食,燃料與食物一樣稀缺,燒一堆篝火都是難事,更不要說喝一口熱水。飢餓,寒冷,缺氧,死亡……圍困着衣衫襤褸的紅軍戰士。一根火柴寄託着戰士們對生存的火一樣的渴望,支撐着紅軍將士堅決走出困境的信念。

紅軍長征過草地。

站在史料所記載的“小森林”的歷史現場——今日姜冬,根據右路軍長征路線以及《七根火柴》的內容,基本可以斷定《七根火柴》的故事就發生在今若爾蓋縣班佑鄉姜冬村。

若爾蓋縣時任縣長靳東對我的考證非常認同,這也是一件比較幸運的事。在縣委政府的重視下,根據我的考證結果,若爾蓋縣委宣傳部將《七根火柴》的雕塑樹立在長征路上的姜冬村。

七根火柴,於苦寒中燃燒着人們心中的希望,更可貴的是,普通的紅軍戰士在面對死亡時,毅然決然將生存的希望傳遞給身邊的戰友。衆多無名戰士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無畏的犧牲支撐和成就了萬里長征,將災難深重的中國帶向了光明。

小森林,姜冬和《七根火柴》的故事,是我們今天不容忽視的人文歷史景觀和精神財富。“七根火柴”,至今溫暖着一個國家的記憶。

作者蔣桂花,中共黨員,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人,曾任若爾蓋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若爾蓋縣史志辦主任,雪山草地黨史資深研究者、阿壩長征幹部學院特聘教師。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蔣桂花

編輯:毛志文

編審:曲延濤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