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故人已逝。如今,赵无极先生198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办讲习班的讲学笔记由当时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先生整理并出版。在3月29日晚的南山讲堂,孙建平先生联合章晓明教授、井士剑教授共同来回忆这一段历史,以及对赵无极先生绘画作品的解读。

人物名片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童年在家乡江苏南通学画,1935年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面对机械化的写实主义教育,赵无极背道而驰,力图捕捉构图的“理”与“力”,抛弃情节性,以求主题的统一。1947年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赴法留学并定居。1985年,赵无极为报答祖国,回到当年接受启蒙的母校,举办了绘画讲习班,讲授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巧,学员都是来自全国美术院校的教师,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 主讲人:孙建平

198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

■ 嘉 宾:

章晓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88—1991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

井士剑,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赵无极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渊源,不仅仅只有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杰出的校友。中国艺术评论家水天中曾在文章中写道:“1985年是中国美术界出现许多新人新事的时代,其中有一件事意义深远,但似乎并没有在当时就引起大家的重视,这就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举办。”

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上世纪80年代初,赵无极、刘国松等海外华人艺术家就曾到访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最先传递了世界上绘画观念的新信息。1985年5月,赵无极再次受邀来到自己的母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讲授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技艺,以拳拳之心培养了中国油画艺术一批中坚力量。

回到母校的赵无极先生见到老朋友兴奋不已

中国美术学院章晓明教授是当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助教。他坦言,在赵无极学习班一个月的时间,对他日后的艺术思想、绘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考上了杭州艺专

“我们从学画开始一直是套用前苏联写实主义的模式,所有教学理念基本都在这个框架内。”章晓明记得第一堂课时,同学们还是按过去方式画,画得很紧、很死,结果赵先生一上来就用木炭把他们画的全部抹掉。

约1969年 赵无极和陈美琴,阿尔弗莱德、和德丽莎-曼尼西埃

“在习作中,他会说,你这块画死掉了,要怎么救活呢?他其实也不讲怎么救活,就是给你调颜色,一刷,颜色就活起来了。”章晓明说,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呼吸”,人要呼吸、画面要呼吸、色彩也要呼吸,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这正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一个“野心”——不仅只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而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从而成为能够从事自由创作的艺术家。

赵无极与老师吴大羽

现任版画系教授陈海燕也是讲习班的学员,回想30年前师从赵无极的那段时光,依然历历在目。“当年,同学们怀着试探的心情,冒昧提出了希望画外国模特儿的愿望,没想到,赵先生欣然答应,请他的外国夫人当模特儿。”陈海燕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夫人身上的小红背心,赵无极由此关于色彩和整体观察事物方法的讲解。

1946年赵无极与老师林风眠先生合影

而在当时讲习班成员之一、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眼中,赵无极是以中国人之胸怀,博欧美绘画流派之精华,融汇东西方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赵先生的讲习课将一种融汇中西的艺术实践和观念带入了中国。他是往来于现代与传统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使者 。”

1936赵无极与兰兰

“赵先生回巴黎之后,还不断和我们联系,每年寄书寄贺卡,还送了中国美院版画系很好的印刷机器。”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肖峰回忆说,赵先生叮嘱他,母校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他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我的艺术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根,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在杭州的这段生活是我永生难忘的。”

■ 附:“赵无极绘画讲习班”讲课实录

1985年5月3日(周五)素描人体

我教课是边讲边改,我改也是照你们的办法改,尽量每天每个人都改过一遍。改一点,知道一点东西,再进步一点,再改。重要的是把你们的观察方法改一改。

我看你们画时都好像是画线勾个形状,用背景衬人体,背景和人体没有关系……

我当然不是反对画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体积同光怎样转动的关系。不要好像是单单地用线勾那个形状,要同时勾两边,线本身就可以代表体积。

将来油画里面也可以变化多一些,不要单单的——我看你们油画都是这样画——没有转动,都是摆。应该变化多一些,松的地方应该松,开始画时可以稀一些,慢慢地加,不要把它一下子加得很厚,并且厚度不能到处都一样。后边背景同前面人体都要有联系。注意空间关系的感觉。

1974与康拉德-马卡-雷利

刘大鸿:现在我们写生时,是不是强调全身进入画面自发性地画?

赵无极:我看你们的画,关键是空间少。现在的画,重要的是空间,法文是,I'espace,假如,I'espace没有,你的画就松不了。画,就等于这样的感觉——画就是不停地动。现在你们的画,感觉停在那里,没有动的感觉。你们观察的方法是要怎样想办法改掉。绘画并不仅仅是画的问题,因为你们的技巧都很好,功夫都很深,问题是观点不够自由,所以大家画的差不多一样。我希望把你们每个人的个性想办法发挥出来,使每个人创造出自己的画风来。

赵无极与陈美琴

刘大鸿:刚才您讲画要动,是不是超出了三维空间,不仅是三维、四维、五维……

赵无极:那是理论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讲理论,讲画。你们画画,空间关系多,就活。不然的话,就呆。绘画不同的地方就是——看的方法不同,每个人的动笔方法不同,画的作风也不同。现在你们的画有个毛病,就是不看签名,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我现在就是要把这点改变过来,发展你们每个人的个性。

所以我改画时,都是照你们的方法改,把你们好的地方提出来,坏的地方淘汰掉。一般地看来,素描的缺点是,勾线都是勾轮廓,然后慢慢地填,我的意思是,画的时候一起画,不要画了轮廓以后再加体积感觉,要一起来,用线画时已有体积感觉,那你就省事了嘛!

同时笔的变化要多一点,不要一样,将来油画也要注意,这个油画笔等于是心、眼、手和画面连结的工具,所以用笔要转动。中国画的笔就是动的,为什么油画笔不能动?同时油画里面都是不敢用线的,这个要把它加进去。

赵无极和兰兰一起

刘大鸿:现在国内风行比画皱纹,比功夫,以逼真为高。

赵无极:问题是功夫后面还有另外的一面,你看安格尔、夏尔丹、库尔贝、塞尚这些大师,他们的功夫都很好,但他们的画除去画内的功夫外,还有画外的功夫——天才——这就是他们的理解和别人的不同。

我的大纲就是单纯而有内容,简单里面不是没东西的简单,简单里面要有东西看,看的多,但不会疲倦。伦勃朗的画,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的不累。中国古代好的画,比如范宽的画,功夫很好,但是你觉得轻松得很。倪云林的画也是,淡淡几笔,表现很多的东西.他们的笔底以外,还有另外的功夫哪!

画到一定程度,功夫应该忘掉。功夫要变成你的工具。画应该有松有紧,素描也一样,该松的地方要松,该紧的地方要紧,比较得多,层次就多。现在你们的画,颜色太简单。比如,亮的都不要一样亮,灰的都不要一样灰,深的都不要一样深,那么,你们的画就变化无穷了。要做到这点,不容易。

你们开始要做到简单,简单之中慢慢丰富起来。丰富之后再把不要的去掉,重要的留住。这就是画家本身怎样选择的问题,要能做到自我批评,学会选择。这样,你的画就可以慢慢地长进。

刘大鸿:要不要教点抽象画的基础,诸如点、线、面之类?

赵无极:何必呢?绘画的倾向是自己需要。并不是我说要画抽象就可以画了,而是自己需要画抽象才画抽象。况且,现在抽象画也不是新的东西,是属于五十年代——我们那个时代的东西。所以假如你们要画,应该在理解抽象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画别的。

赵无极与贾科梅蒂、苏拉热等画友们在皮埃尔画廊

刘大鸿:现代教学体系讲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您怎么看?

赵无极:这又是理论问题嘛!在法国有专门研究色彩学的。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你怎么处理。中国俗话讲:黄配紫,一大屎。其实黄配紫很好看。以前还讲画竹子的办法不能打叉,其实这个也没一定的道理。新的绘画观念,把这些方面都打破了。

从前绘画都是有个主题,现在没有主题,画是整个的。比如张大千,他对抽象画很喜欢,他也受抽象画影响。他画泼墨,一块大的蓝色泼在画面上,就有抽象画的因素。我和他很谈得来。他自己讲,我是和尚(大千),你是道士(无极)……

现在东西方交流很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界限已经没有了。我有时也画水墨画,不过我画水墨画也是按我自己的法子画,我自己也不是说画中国画,不过我利用它的材料就是了。我觉得画油画也是这样,也是利用材料。你画画的技巧,是完全帮助达到你的表现,技巧是第二个问题。你有了新的绘画的观点,技巧也跟着你的观点变。

/

摄| 姚震

编辑| 铄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