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規律極好的袁世凱,爲何僅57歲就死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袁世凱爲何人。

袁世凱,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慈禧主導的新政期間積極推動清朝的軍事改革,深得慈禧的信任,被委派到天津小站訓練新軍。

慈禧死後,中國南方發生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意識到了機會,然後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3年,袁世凱當選爲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頒佈《中華民國約法》。但在身邊部下官員的攛掇下,於1915年12月,背棄革命宣佈恢復帝制,稱帝並改國號爲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爲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

而現在一般人都認爲,他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於稱帝,這也是後來很多後繼的政治人物對其詬病的地方。

對於袁世凱的死,一般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退位之後,由於心理上巨大的落差,導致心中氣悶,最後憂憤而死。

關於這種說法他的女兒袁靜雪曾在撰文《我的父親袁世凱》中提到自己的父親是:“內外交攻,氣惱成病而死”(《文史資料選輯》第74期)。

而且在王忠和的《袁世凱全傳》中也提到:“袁世凱以稱帝不成,中外環迫,羞愧、憤怒、怨恨、憂慮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

第二種是病死。

劉厚生在《張謇評傳》提到,說“袁世凱患尿毒症,攝護腺腫脹,如果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決無生命之虞。

可是在醫療方案上,袁世凱的兩個兒子意見分歧,大兒子袁克定相信西醫,主張動手術;二兒子袁克文則竭力反對,相持不下,貽誤時機,終致不治。”

第三種就是野史傳說。

據說袁世凱好色,爲了滿足性慾每天服用鹿茸、海狗腎等補藥,以滿足性生活需要。由於縱慾過度,自1916年春節起,身體日趨不佳,以後常患腰疼,經法國醫生搶救無救,死於尿毒症。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由於袁世凱長期縱慾、服用補藥導致身體內臟功能出現病變,再加上退位後,憂憤過度,最終導致病情惡化,死於尿毒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