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色天香滿院中,一叢粉白一叢紅;年年三月開如錦,花冠羣芳葉又濃。昔年今日此門中,人面牡丹相映紅;人面摧殘春不老,牡丹依舊露華容。" 曾有張集故人重遊劉氏宗祠,見牡丹芬芳留下詩作。如今花開正濃,首屆合肥 ( 肥東 ) 牡丹文化節將於 4 月 7 日開幕,與牡丹一同笑迎八方客的還有那些歷盡風雨的張集古蹟。

歷盡滄桑 百年牡丹今盛放

牡丹情,念師恩。在肥東縣張集鄉,有兩株樹齡已超過 160 年的牡丹,見證了晚清名臣李鴻章念師恩的佳話,也被稱爲 " 中堂牡丹 "。經過 160 餘年的生長,這兩株牡丹枝繁葉茂,枝葉基本覆蓋了整個花壇。據介紹,這兩株牡丹全部盛開時分別可開花 200 餘朵,冠幅達 1.5 米以上,如今,魏紫、姚黃兩株牡丹色香雙絕,雍容華貴,誰能想到它們也曾歷經風雨。

兩株牡丹是李鴻章送給他的同窗兼老師劉福慶的禮物,劉福慶是肥東縣張集鄉河灣村人氏,在河灣村修建劉氏祠堂的時候,他把這兩株珍貴的牡丹捐獻給了祠堂。經過戰火和動盪,祠堂三次重修,堂內牡丹作爲見證者也曾經歷寂寥。如今,河灣村的後人們非常珍惜這兩株牡丹,每一次養護都萬分注意,不傷害到牡丹。精心呵護下牡丹長勢喜人,花壇也多次向外擴張。如今,合肥市政府和市綠化委員會批准這兩株牡丹爲國家三級古樹保護單位,並掛牌給予保護。

古風古韻 多處古蹟等君來

牡丹花是張集的 " 寶貝 ",位於張集鄉崔崗自然村的皂莢樹也是張集鄉 " 成長 " 的見證者。皂莢樹的位置原是崔氏宗祠所在地,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崔氏宗祠也未能倖免於難變成一片廢墟,然而就是在這片廢墟中長出了崔崗的守護神——崔崗皂莢樹。據可考證記錄,該棵皂莢樹已有三百餘年曆史,偌大的樹洞就可容納數人。好花好樹離不開好山水,張集的橋、張集的井也是出了名的多。在張集街東至井頭份之間約二華里處楊河上,現存一座橋叫範橋,這座橋是梁縣到滁縣的主幹道橋樑。取名範橋,是因爲元代一將軍落魄時曾在此被村人所救,爲感恩在此定居並修築了新橋。

橋的故事遠不止如此,張集鄉薛橋村劉崗自然村東南方老滁河支流的劉崗河道上有一座古石板橋,橋全部由大青石條搭道而成,約 50 米長,貫流兩岸,劉崗村及當地人都稱魯大橋,相傳距今約 300 年曆史,當時魯大橋是貫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橋樑,南到柘皋巢湖,北到定遠鳳陽,當年商戶推着獨輪車從橋上來回穿梭,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車輪印,至今清晰可見。

今日張集依舊古風古韻,牡丹節期間,多處古蹟等着遊人來訪。牡丹節開幕式當天還有精彩的歌舞表演,深情並茂的詩歌朗誦會和充滿文化氣息的書畫名家筆會。與此同時,四里八鄉的老鄉們還會帶來充滿肥東特色的土特產,讓大家盡情挑選土貨。

自駕路線:包公大道—省道 101 —縣道 058 —張集牡丹廣場

合肥晚報 ZAKER 合肥樂天茵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