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產後癱瘓,是母豬產仔前後突然出現的一種比較嚴重的神經障礙性疾病。俗稱奶癱,又稱骨質疏鬆症。患有該病的母豬臨牀表現爲四肢無力、部分或全部失去運動能力、嚴重昏迷、血鈣含量低。誘使該病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飼料成分單一,母豬營養不良、磷鈣缺乏、血鈣含量低,最終導致母豬產後癱瘓。目前,由於豬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母豬產後癱瘓病也越來越普遍,且得病後難以治癒,嚴重影響了母豬的產能,制約了養豬業的經濟發展。

1 母豬產後癱瘓原因

管理方式欠缺:隨着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人員建造了大量的豬舍,但其衛生環境卻並未得到有效改善,豬舍衛生較差,且缺乏基本的保暖設施,豬舍狹窄且飼養密度較大,而這些均降低了母豬的抵抗能力,使其產後極易出現癱瘓問題。

飼料營養單一:在人工飼養母豬期間,飼料成分較爲單一,且其中的鈣磷含量較低。而在母豬哺乳期間,乳汁中會分泌一定量的鈣磷物質,隨着母豬體內鈣磷元素的流失,以致母豬極易發生急性低血鈣症,進而誘發癱瘓。

同時,相關調查研究指出,若飼養期間僅爲母豬提供精飼料或餵食較多的精飼料,也會導致母豬體內鈣磷失調,引發癱瘓問題。除此之外,飼料中缺乏維生素A 也會導致母豬出現癱瘓問題,缺乏維生素A 會破壞母豬的神經系統,使其骨骼麻痹,進而出現運動失調問題,且尤其在母豬後腿上表現更爲明顯,隨着病情的持續惡化,母豬便會出現癱瘓問題。

繁殖原因:由於產仔數量較大,母豬產後需要提供更多的母乳,此時便要求母豬具備較強的泌乳能力,而這也會降低母豬血液中的鈣糖物質濃度,以致其出現癱瘓疾病。且懷孕期間的母豬,由於仔豬的生長會壓迫母豬腹腔器官,以致影響了母豬正常的胃腸道功能,對鈣的吸收率下降,以致誘發疾病。

除此之外,部分養殖場爲了獲得較大的生產效益,對仍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後備母豬進行配種工作,由於後備母豬生長需要大量的鈣磷物質,而產後也需要大量的鈣磷物質,以致後備母豬體內鈣磷元素失調,進而出現癱瘓。

2 主要症狀

臨牀表現爲:發病初期,母豬沒有食慾、喜歡喝水、哺乳能力下降、精神不佳、行動緩慢甚至站立不穩,出現體力消耗過大的現象。部分母豬,出現異食癖。排便逐漸減少且發乾呈黑褐色。

病情惡化後,排泄物更少,精神萎靡,經常睡覺,鼻子眼睛乾燥,目光呆滯,四肢無力,倒地不起甚至全身發冷,沒有應激反應。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母豬肌肉萎縮,最終死亡。

3 防治措施

採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保持豬舍環境整潔衛生,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構建合理高效的通風乾燥保溫設施,保證飼料充足飲水乾淨。加強母豬戶外運動,勤曬太陽。對於曾有發病史的母豬,在產前應該補充血糖。

根據母豬在懷孕和產後的不同時期,提供不同的飼料配比,添加保健產品“牲命1號”,以滿足母豬對營養的需求。發現母豬患病後,應該迅速採取隔離措施,注意後期的管理。保持豬舍乾燥衛生,在飲食方面,以青飼料和優質飼料爲主。對於患病的母豬,通過添加鈣片和骨粉增加飼料中的鈣磷含量,並在飼料中添加充足的營養物質,同時要加強母豬平常的運動量,促進其對鈣和磷的吸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