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勁即發力,發放。“發”就是將對方擲放或擊打出去,或者使對方失去平衡而跌倒。這是太極拳修煉過程中最重要的技法。常見記載:某某拳家與人交手,一出手即跌人於丈外,以發勁威力之大讚其拳術功夫高超。所以發勁成爲衡量太極拳技擊水平的重要標誌。

發勁質量的高低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發勁技術的修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不同階段可以分爲單練、推手中練、和散手中練三種,這三個階段的發勁練習有密切的聯繫。

發勁可以是棚、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之中的任意一種,也可以是手、肘、肩、跨、胸、腹、膝、足中的任意一個部位,如果再加上各種步法配合,可謂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但是“力由脊發”“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則是不變的宗旨。

單練太極拳修煉初期,基本以拳架爲主。其間的發勁練習以拳架中的明顯發勁拳勢和單勢練習爲主。拳架中的發勁要在熟練的基礎上,猛打、猛踢、猛甩、掩手耾拳呼呼生風,頓足震腳咚咚作響,以求伸筋拔骨、關節開張。單勢練習要將掩手耾拳、當頭炮、白蛇吐信、側肩靠、迎門靠、背折靠、三換掌、拗攔肘、順攔肘、穿心肘等作爲主要內容。

“力由脊發”“主宰於腰”,都說明發勁與腰部的密切關係,所以研究腰部的運動規律,對於發勁的修煉是非常必要的。

某人修煉拳術功夫達到較高水平時,傳統的說法是其人功夫已上身。難道功夫在身外某處,這時纔到他身上了嗎?不是這樣理解,而是說明他的身上練出功夫了。身上哪個部位有功夫?就是腰部的功夫。打入發勁時,腰脊以丹田(小腹、肚臍部位)爲中心,根據攻防需要做旋轉或摺疊(丹田內轉)而產生力。

如:---單手擊打發勁時,腰須左右平面旋轉而形成平面圓,如掩手耾拳;

---雙手向前擊打發力時,腰部前後摺疊(胸腰摺疊)而形成前後立圓,如當頭炮;

---雙手合住勁向左右側發勁時,腰須左右交替鬆緊(因人體結構限制,左右運動時,不可能像前後那樣胸腰摺疊,只能通過擺動幅度不大的左右鬆緊來完成)而形成左右立圓,如前招、後招。

以上所述三種,都是正向圓,屬於典型的運動方式,若稍稍偏離左右、前後和上下的正向,就可以形成無數的發勁動作。

發勁求的是集周身之力高度協調而形成的整體力。

這個整體力大致由三部分組成:

---雙腿虛實轉換使身體產生位移而產生的力;

---腰部以丹田爲中心旋轉或摺疊而產生的力;

---上肢屈伸往來而產生的力。

這三個力能夠非常協調而形成一個整體力發放出去,才能產生好的發放效果,這個整體力就是內勁。好的擊打發放效果都是以內勁爲基礎的,所以練就充盈飽滿的內勁是修煉太極拳者終生追求的目標。正是因爲內勁的重要和難求,才導致不少不知內勁爲何物的人把內勁說得既玄妙有神祕,似乎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直至曲解,自欺欺人,誤己誤人。這是修煉太極拳的人需要認真注意的,千萬不可誤入迷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