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行拳中胯起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馬權友

在太極拳傳承過程中,有"傳拳不傳胯"之說,確實人們大多提及腰的主宰作用,很少提到太極行拳中胯的重要作用。其實,胯的作用很關鍵,胯在領勁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要想分析胯在太極拳運動中的作用,先要明確什麼是胯?胯是指人體屁股兩外側部位,下連大腿,上接腰,兩胯之間爲襠。胯骨是指構成骨盆外側的向上擴展的大骨,骨盆是由髖骨、坐骨和恥骨組成。

太極拳動作的引領,有“梢節領勁”之說,也有“以腰帶臂”、“以腰領身”之說,而我馬權友卻感覺“以胯領勁、以胯領身”最爲妙。關於如何引領動作,沒有對錯之說,只是所處的太極層次不同,使得太極感也有所不同。我也曾經"以腰帶身",也感受過"梢節領勁",但隨着練拳的不斷深入,我感覺“以胯領勁”,引領全身運動更妙,發勁以胯的抖動帶動肢體抖彈效果更佳。

在太極拳運動中,根據行拳需要,胯的表現形態有多種方式,在這裏我重點解釋一下“開胯”和"落胯”。練拳中,我遵循重心腿一方放鬆開胯,既大腿內側髖關節打開,感覺大腿根內側撕開一道縫。這樣會讓身體下沉,氣沉丹田,襠走下弧,穩固身體,在每個動作定勢時運用非常好。

“落胯”是太極行拳的常態,是在放鬆髖關節的前提下,身體下坐,有如屁股坐在椅子上打拳。坐着打拳,有利於上輕下實,有利於內氣下沉,有利於心態坦然,有利於下盤穩固。同時,在做發勁動作前必須放鬆、落胯、下沉、蹬地,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從腳上升,通過膝蓋送到了胯。如果胯是松的,那麼內勁剎那間送到腰部。如果不放鬆落胯,那麼內勁可能會斷在胯部,內勁脫節,不能節節貫穿。

“落胯”還能防止身體僵直無勁,對腰的松活起着致關重要的作用。太極拳講陰陽,陰陽互補,直中求曲,方中求圓。通過鬆肩沉壓、落胯腳蹬、內勁上頂,使腰椎後弓,後撐命門,讓脊柱有了崩彈之勁,如果這樣做發勁動作,效果勢必事半功倍。說到這裏讓我想到一個例子,不彷舉例說明。比如我們喫的冰糖葫蘆,大多是用竹籤串的,而這個竹籤兩頭用手一擠壓,便由直變彎,富有了彈性,能夠崩彈。這前後是同樣的道理。

甘脆再用貓舉例,落胯曲身崩彈,更是顯而易見。貓上樹時,蹲在地上,先曲身體,頭往後縮,跨落後坐,兩爪蹬地,然後脊柱崩彈,內勁節節貫穿,便突然躍起。貓掐架,同樣是曲身崩彈脊柱,抖胯蹬腿捕抓。

總之,太極拳運動的每招每勢,若能以胯帶動,以胯帶身,一動無有不動,那麼就會身靈腰活,順暢舒服。(文/馬權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