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與詩教》。我先對題目作一個解釋。

什麼是詩教?從字面意義上看,“詩教”指的是詩的教育。最早專門指《詩經》的教育,特別強調《詩經》對人的教化作用。中國古代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叫《禮記》,《禮記·經解》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這個說法從古到今繼承下來,成爲了一個特指的概念。

唐代詩人皎然在《答蘇州韋應物郎中》這首詩裏說:“詩教殆淪缺,庸音互相傾。忽觀風騷韻,會我夙昔情。”這裏的詩教指的是《詩經》的教育。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的詩裏也提到過“詩教始《二南》,皆著賢聖蹟。後世竟翦裁,破碎隨刀尺。”《二南》是《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詩教始《二南》”就是說“詩教”是從《詩經》開始的。作者認爲《詩經》裏描寫的都是聖賢的事蹟,值得後世去學習,只可惜後代的人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所以他說“後世竟翦裁,破碎隨刀尺”。

在中國古代,《詩經》是被當作中國文學的典範來看待的。宋代以後,“詩教”的說法開始逐漸泛化,泛指關於詩的教育。這種變化與《詩經》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因爲中國詩歌的源頭就是《詩經》。

大教育家孔子對《詩經》有多重視?

“詩教”的概念就先說到這裏,那麼我們分析一下孔子的話。孔子說“入其國”,到了一個國家,“國”指的是當時的諸侯國。“其教可知也”,就可以瞭解到這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或者說教化情況。“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如果這個諸侯國的人個個都溫柔敦厚,那就是受到了《詩經》的教化。在孔子看來,《詩經》具有特別重要的教育價值,也在民衆的風俗教化中發揮着重大作用,因此他特別重視《詩經》。除了這句最經典的論述以外,他還有許多與《詩經》有關的著名言論。

段落一: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這段話中的“鯉”指的是孔子的兒子孔鯉。據說孔鯉出生的那一天,魯國國君爲了表示祝賀送上了一條大鯉魚,孔子就以“鯉”字給兒子命名。有一天孔子自己站在那裏,孔鯉快步走過庭前,孔子就問他“學詩乎”,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未也”,沒有。孔子接着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連話都沒法說,於是從那以後鯉就開始學習《詩經》了。

段落二:

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問“小子”爲什麼不學詩,“小子”指的是他的弟子和其他的年輕人。這句話是他在勸誡年輕人要學《詩》。後面他列舉了《詩》的種種作用,可以感發人們的意志,用來觀察社會和生活;團結同志朋友;也可以用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將不好的情緒宣泄出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在家裏可以更好地孝敬父親,在朝堂上能更好地爲國家服務。“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除了上面提到的功能以外,通過學《詩》亦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使人變得博學起來。

段落三: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首,孔子對這首詩的評價是“樂而不淫”,快樂但不過分;“哀而不傷”,包含着哀傷、哀痛的情緒,但不至於對人的身體或心理造成損害。

段落四: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師摯”是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摯,“始”是樂曲的開端,“關雎之亂”就是《詩經》裏《關雎》這首詩。孔子說從太師摯開始演奏序曲一直到《關雎》的結尾,優美的樂曲始終在他的耳邊迴盪。在古代,《詩經》不僅是我們可以讀的詩,還是可以傳唱、配樂表演的詩。

作者:趙敏俐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趙敏俐:我們應該瞭解的》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