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西文化交流,早在史前时代,东西方就已经有了种种往来,只是还没有那么多。及至商周,中原地区已屡见来自西域的和田美玉,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莫高窟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里梦到了神秘的金人,便向大臣们询问,有人告诉他,这是西方的“佛”。第二年,始终心怀向外的汉明帝决定派遣一支队伍西行求佛法,这支队伍由中郎将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以及其他随从组成,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大月氏国,抄写了很多佛经,并且邀请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与他们一同回到汉朝。据说他们用白马驮着经卷,从此就诞生了著名的白马寺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不过这次求法,所派出的人员并非僧人,取回的经卷也非汉文书写,因此就由迦摄摩腾和竺法兰来翻译,他们翻译出了第一部汉文的小乘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喜欢《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吧,各大势力所争夺的藏宝图就是隐藏在《四十二章经》中。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译经人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字幕组,实在功莫大焉。可是,最初这批翻译经文的人,其实对于对方的语言都不够精通,而且往往不是由梵文原本翻译,而是通过西域人的口口转译再翻成汉文,如此一来,难免会出现种种舛误。起初,出于对未知文化的尊崇和敬畏,尚且无关大雅;而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流行,这些错误就不能被忍受了。

终于,有信徒觉得,不能再这么用二手乃至三、四、五手的经文来指导自己的修行,这就好比今天看美剧结果字幕瞎搞一样,所以得去西域找原版直接来看或者再翻译啊!估计这么想的信徒不少,可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却是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主角——朱士行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佛教文献经典《出三藏记集》中收录有《朱士行传》,从中可知,朱士行本是曹魏颍川郡人,天资聪颖,年轻时就看破红尘,干脆正式受戒出了家。出家后,他对佛教典籍很感兴趣,以光大佛法为己任。他在洛阳讲经,讲大乘佛教的《小品般若》,感觉到经文里由于翻译不当而出现的问题很多,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亲自去西域求取更为完整的《大品般若》。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率人从雍州(长安北)出发,前往西域。

甘露五年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是不太平甚至是极为悲惨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一直不堪司马昭野心的魏帝曹髦在仓促之中发动身边的卫士甚至奴仆,一起出宫讨伐司马昭。可是连司马昭的面都还没见到,曹髦就被司马家爪牙贾充指挥手下刺死。自此,司马氏对曹氏的侵凌愈加公开化,六年后,曹魏正式灭亡。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不过,这些事儿在朱士行的心中,或许并不算有多么严重,他的志向很简单,就是西行求经。他们穿过河西走廊,又经过了敦煌,穿越流沙,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一直走到当时西域佛教中心之一的于阗(新疆和田地区),不过这时距离他出发,竟然已有二十多年。

在于阗,朱士行终于见到了梵文的佛经《大品般若》,他已经是高龄老人,无力再重新回归故土,便派遣弟子弗如檀将经文送回中原洛阳,只是这时,政权早已易主,这一年是西晋的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朱士行自己就留在了于阗国,在80岁时因病而圆寂。当地僧众为他举行火葬,据说火尽之后,尸骨仍然完整,众人非常惊异,都说如果得到了真道法,就该毁灭无存啊。话音刚落,尸骨自然散碎。

我们不难想象,在曹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还远不如后来的北朝、隋唐,因此比起法显、玄奘这些人来,朱士行的西行求法,需要更多的勇气,也需要更强的自我认可与坚持。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在网络上以及一些通俗读物包括某度百科中,会说朱士行法号“八戒”,甚至有人说他就是猪八戒的原型,此说影响甚广。不过我们查阅传世的佛教文献,并未发现有言及朱士行法号八戒的可靠证据。因此,所谓朱士行叫朱八戒,应当是一个误会。(哪位朋友若有更可靠的证据,也欢迎补充)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至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起源,其实也有人很多人讨论过,甚至包括鲁迅先生。在《关于猪八戒——周树人氏谈》中提到,鲁迅认为猪八戒的形象应当来自于中国古代与猪有关的神话传说。这样的判断是比较可靠的,毕竟,猪八戒的形象、性格,都跟真实的朱士行相去甚远。

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姓朱,可他并不叫八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