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蹄金和麟趾金”

出土地点: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

墓葬年代: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

马蹄金与麟趾金。摄影:林忻

海昏侯刘贺墓的金器把人们的视线拉回西汉这个黄金帝国,其中的马蹄金与麟趾金是刘贺的祖父汉武帝为炫耀自己得到麒麟、天马两种祥瑞而专门制造的“纪念品”,蕴含着武帝对升仙的企盼,将马蹄金与麟趾金分赐诸侯王暗示着武帝给诸侯王们的一个希望,那就是带领他们一起升仙。

秦汉时期不死升仙被认为是可信和可行的。升仙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假外物以自固”,即将外物的属性转移到自己身上、以使身体不朽是升仙的基础。黄金因其永不腐朽而最受青睐,并被制成各种物品以供求仙者使用,这是马蹄和麟趾特地用黄金制作的原因所在。

升仙乃上升至天界,须获得天意的垂许,而符瑞是人、天相协的标志。麒麟乃大瑞自不待言。马蹄金的马指天马,象龙一样能够飞到天上的马。这种马和麒麟当然是不得了的祥瑞,所以被挑选出来,并用黄金制造成最关键的部位——升仙之足:马蹄和麟趾。

▲马蹄金与马蹄对比图。海昏侯墓共出土48枚马蹄金,大者重量在237.66至246.29克,接近汉代一斤。造型仿马蹄,底部平整,腹中空,上部开口,保存较好者开口处镶嵌琉璃片。

▲麟趾金与鹿蹄对比图。海昏侯墓共出土25枚麟趾金,重量在76.12至83.36克。汉代麒麟形态说法不一,文献有“麋身、牛尾、一角”之说。从造型看,麟趾金细长小巧,底部截面呈尖圆形,后端附一小趾,很像是某种鹿科动物。

武帝得到白麟是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得到天马共两次,一次是元鼎四年(前113)敦煌渥洼水出天马,一次是太初四年(前101)获取大宛良马。

传说伏羲时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尧帝时“麒麟游于郊外,万民知其为祥”,这些都是明君受命之瑞,因此武帝不顾大臣反对,竟然不伦不类地将天马歌用作祭祀天地祖先的郊庙歌辞,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其一:

太一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其二:

天马来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西汉·玉仙人奔马,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附近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出土。原应为建筑内陈设,马呈奔驰腾空状,身两侧阴刻飞翼,骑者手持灵芝草,马下底座刻云纹,应为天马形象。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玉雕,上雕一独角有翼神兽。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所获白麟为“一角兽”,这枚玉雕的形象,可能是时人认为的白麟写照。

太始二年(前95)三月,六十岁的武帝颁布诏书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褭蹏即马蹄。在此之前,西汉的黄金货币延续了楚国的圆饼状形制,武帝下令将其改铸成麟趾、马蹄之形,并“班赐诸侯王”,其中也包括刘贺的父亲——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武帝将新、老祥瑞一起翻出来,是因为武帝老了,升仙的压力和渴望都很大很强烈。

黄帝一直是武帝的榜样,《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骑龙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武帝大概希望自己也象黄帝一样带着“群臣后宫”,所以将马蹄金与麟趾金分赐诸侯王,也就是给了这些人保证和希望。

武帝是认真的,但武帝最终还是带着希望死去了,只有马蹄金和麟趾金至今仍熠熠生辉。

▲海昏侯墓出土的整盒马蹄金与麟趾金,内应置大马蹄金5枚,小马蹄金10枚、麟趾金10枚。

▲海昏侯墓出土金饼285枚。虽然武帝下令铸马蹄金与麟趾金,但二者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并不能够真正的推广和流通,汉代使用的黄金货币仍以金板和金饼为主。摄影:林忻

“编者案”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麒麟与天马,本是中年汉武帝自诩尧舜禹汤的政治神话,后又寄托了老年武帝升仙的渴望,这份寄托也赐给了他最怜爱的小儿子昌邑王刘髆,刘髆传给了儿子刘贺,刘贺经霍光拥立为帝又很快遭废黜,被宣帝封为海昏侯后,将昌邑故国的财物带到了豫章,他死后国除嗣绝,治丧的太中大夫面对这无人继承的财产,最简单无奈的选择就是将它们全部埋入地下。

这些耀目的金子,也许并不如我们看起来那么光鲜,它们见证过英睿帝王的寂寞晚景,也亲历过海昏宫室的凄凄惨惨,却只能无言,被深深地埋入黄土中。

“附录”

西汉的黄金时代

西汉“多金”之说,盖源于黄金频繁出现于史料记载,皇帝诸侯赏赐黄金动辄千斤、万斤。前朝的积累、冶炼技术的发达等,促成了这个熠熠生辉的黄金时代,也昭示了这段历史的富足和自信。

▲汉·“关内侯印”金印

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采集

▲西汉·鹅首形金带钩 江苏省徐州市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金兽

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重9000克

▲西汉·嵌琉璃片的马蹄金与麟趾金。河北省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曾出土大小马蹄金各2件、麟趾金1件、大金饼2枚、小金饼40枚。

作 者 :

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参考文献及图录: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卷二四《乐书》。

《汉书》卷六《武帝纪》。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南窑庄楚汉文物窖藏》,《文物》1982年11期。

李正宇:《渥洼水天马史事综理》,《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

陕西省文物局、上海市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文物出版社,200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汉楚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图片来源:

本文摄影作品已获原作者授权,其余图片来自上述参考文献、图录及网络。

关于原创:

《一物》由“源流运动”原创发表,我们将邀请更多学者,解读他们心中的“一物”,呈现不凡的古代世界。希望有一天,您在博物馆中再与这些文物相遇时,它们于您不再是陌生的过客,而是久别的故人。

您的关注和分享是对

我们最大的支持^_^

《一物》往期悦读

Vol.1 | 金枝玉叶的早殇

Vol.2 | 枉凝眉

Vol.3 | 戎马未解鞍

Vol.4 | 诸侯王的宝器

Vol.5 | 猎豹传奇

Vol.6 | 一往情深

微信名:源流运动

ID:wellspringch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