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二十七歲入宮,到去世之時,已經在紫禁城爲乾隆侍寢整整二十八年,然而,當時正青春鼎盛的香妃一直沒有懷孕生子。這成爲香妃一生最大的遺憾。那麼,在乾隆兒孫滿堂的後宮,香妃爲什麼一直沒有懷孕生子呢?

“液池南岸嫌其遠,構以層樓居路中。州載畫圖朝夕似,新正吟詠昔日同。”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他八十高齡時提筆寫的一首懷舊詩中的前四句。這時恰逢香妃死後的第三年,從詩中不難看出,這位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皇帝對他最寵愛的來自異域的嬪妃的一腔懷戀之情。

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9月15日,香妃出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爲第二十九世回部臺吉圖爾都。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朝廷出兵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第二年,圖爾都等五戶在平叛中立有戰功的和卓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乾隆皇帝。朝廷讓他們在北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並封圖爾都等爲一等臺吉。圖爾都爲感謝皇恩,便將二十七歲的妹妹送入皇宮,被冊封爲和貴人。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由於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也就是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二百多顆荔枝,很得乾隆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爲容嬪。她的哥哥圖爾都被封爲輔國公。

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春天,乾隆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慶妃、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恆等王公貴戚一千多人同下江南。一路上,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後賜給她八十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香妃二十七歲入宮,到去世之時,已經在紫禁城爲乾隆侍寢整整二十八年,然而,當時正青春鼎盛的香妃一直沒有懷孕生子。這成爲香妃一生最大的遺憾。那麼,在乾隆兒孫滿堂的後宮,香妃爲什麼一直沒有懷孕生子呢?

來自西域的香妃的天然美麗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皇太后再下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爲容妃,並由賞給處爲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其冊封容妃的冊文上說:“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爲容妃……。”這一年,香妃三十五歲。

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妃嬪東巡,遊歷泰山,拜竭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被賜死,因此,到這個時候,香妃妃在乾隆的衆多后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香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香妃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香妃已四十八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峯。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在圓明園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而在1914年,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這幅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這種說明無疑傳遞兩個信息:第一,香妃當時是西域回族;第二,香妃之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其實,不管香妃體有異,但是香妃的美貌,應當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乾隆不會打破祖宗的家法將一位異族的女子納爲皇妃。

香妃究竟美到什麼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傳於世的、被稱爲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看起來,不論是哪一種畫像,香妃之美都是令人歎爲觀止的。

據說,香妃來自西域,自從入宮之後,整日悶悶不樂,經常幻想着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因爲她早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南疆首領小和卓霍集佔。霍集佔和他的哥哥大和卓在南疆策動了叛亂。在叛亂髮生後,香妃曾經歷了長達數年的流離之痛;清廷平息大小和卓叛亂後,她又經歷了近一年的顛簸之苦,才隨父兄來到了北京。

來到北京之後,她以一位寡婦之身進入皇宮成爲了乾隆的女人。因此,她的深眸中隱藏着一種遠離故土後深深的憂鬱。當乾隆癡迷於她散發謎一樣香氣而納她爲妃時,她心中恐怕是一萬個不願意。因爲此時的乾隆已經年過半百,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她深知她的婚姻是一種難以言傳得到政治婚姻。

一個弱女子的命運就從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轉折。當香妃跪倒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時,看到的一步步向她走來的是一個身着龍袍卻是老態龍鍾的男人。爲了消除香妃一臉思念家鄉故土的憂鬱,乾隆便爲她修建了一座寶月樓。據說,此樓建造得彤牆碧瓦,富麗堂皇,巍峨壯觀。登臨其上,既可以覽北海、中南海、什剎海等三海之形勝,又可以觀“回回營”,也就是容妃的家族所在地的風情。

這座宮殿的內部陳列更是非常考究:四壁鑲嵌精製瓷磚,中間羅列珍貴的琺琅古董,室內掛着價值萬貫的繪有西域景物的壁畫。居中立着高丈餘、寬五尺的大銅鏡,四周擺着國之瑰寶、異國奇玩。乾隆對這座宮殿分外垂青,親自揮筆寫了一篇《寶月樓記》。這篇《寶月樓記》的最後寫道:“樓之義無窮,而獨名之曰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有肖乎廣寒之庭也。”這幾句話,既有金屋藏嬌之意,又含有此處爲奔月嫦娥的仙客之所在,由此可見乾隆對香妃無盡的眷戀之情了。

北京的圓明園遺址中有一個香妃樓,這無疑是乾隆專門爲香妃化妝建造的。那座樓如今也只剩下了幾塊石頭。圓明園管理會爲了讓遊人能夠目睹到圓明園的風采,在每座遺址前都畫了一幅原型畫。據說,圓明園殘留的很多石頭上都刻有古蘭經。在世人的眼裏,與其說圓明園是一個歷史的殘骸,還不如說它是愛情的殘骸。

乾隆皇帝雖然已到知天命之年,但他和香妃在一起,似乎煥發出一種無窮無盡的激情。乾隆經常巡幸寶月樓,和香妃對弈下棋,飯酒賦詩,出題對聯,有時觀賞香妃排演的西域舞蹈。乾隆非常喜歡香妃穿戴維吾爾族服飾。有一天,他射獵歸來到了寶月樓,香妃還未來得及換“胡服”和摘下戎帽,乾隆見香妃如此裝束,愈發覺得她分外美麗。於是,乾隆皇帝命人請來宮廷畫師、意大利著名畫家朗世寧給她畫了一張胡裝戎服像。

乾隆非常喜歡這幅畫像,從此一直掛在寶月樓香妃的寢室裏。據說現在掛在喀什噶爾香妃墓的那張像便是朗世寧的複製品。乾隆着實熱愛着這位香噴噴的美人,無論是南遊風景勝地蘇杭,還是北巡祖先發祥地的滿洲,他都喜歡把香妃帶在身邊,以香妃所愛而愛,所好而好。

不僅如此,乾隆還在寶月樓專門爲香妃設了一個“回回膳房”,專有維吾爾族御廚爲她調製各種回味佳餚。在穿着上,她也可以破例保持本民族的服飾。據說,在寶月樓裏爲香妃製作“胡服”的裁縫工人就有二十多位,侍候她的太監和宮女就多達二十四人。

香妃在幽靜清冷的皇宮裏,對後宮妃子們爲爭寵而發生的血腥爭鬥一無所知。她並不獲知女人爭寵的意義,不知道爭寵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她的異域女人的天生麗質,以及神祕氣息幫助了她,美麗使她獲得了機會,使她處於一種更加優越和飄逸的境界,人世間瑣碎的。而她此時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臨登寶月樓。在這座名揚四海的寶月樓上,可以眺望遠方,因爲那裏是她的家鄉。

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香妃在無盡的憂鬱之中溘然長逝。她沒有給乾隆留下一男半女,卻給乾隆留下了無盡的思念。香妃之死,使七十七歲的乾隆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他經常去寶月樓瞻仰香妃那張胡服戎裝遺像,每逢香妃的生日和伊斯蘭教的節日,他都命官員去掃墓祭奠,還特別囑咐在其供品中多擺些香妃生前喜歡喫的食品。在香妃死後的第三年,八十高齡的乾隆還不顧年高老邁之身親自寫了一首懷念香妃的詩歌。

歷史解密:香妃真的是天生帶香

香妃,這個傳說中美麗神祕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後,忽然火了起來,就像一陣旋風,刮遍了大江南北、東海北疆,被編成了故事,寫進了小說,登上了舞臺,進入了熒屏。爲什麼香妃之風久刮不衰?爲什麼香妃之名越叫越響?其實就在於她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許多難解之謎,如名稱之謎、畫像之謎、婚姻之謎、死亡之謎,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興趣。

香妃之謎何其多

名稱之謎。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着述中就已出現了。據迄今爲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道:“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後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後,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薰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於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後、搽後,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於“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於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總之,爲什麼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畫像之謎。香妃貌美,應當是不用懷疑的,否則乾隆皇帝不會千里迢迢將這位回部女子納爲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麼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傳於世的、被稱爲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裝像是流傳最廣、利用率最高、人們最熟悉的畫像,許多文章、書籍、畫報,甚至商店廣告中用的都是這幅像。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幅畫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裝像。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就是這幅,當時懸掛在武英殿後右旁的浴德堂內,下面附有文字說明。這幅像出自清宮當沒有問題,但畫上沒有款識。有人說此畫的作者是郎世寧,可是郎世寧的畫作在《國朝院畫錄》和《石渠寶笈》中都有記載,此兩書中未見有關此畫的任何內容。有人說是他的“遊戲之筆”,郎世寧有多大的膽子,敢以“遊戲之筆”隨便畫當朝皇上的一名寵妃?曾經在古物陳列所工作過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時,我和幾個同事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一位官員說的‘這大概就是香妃’,並考慮到當時社會經濟效益商定的,是沒有查史料的,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爲,是應該糾正的。”原故宮博物院資深專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寫了一篇《“香妃戎裝像”定名的由來》一文,進一步否定了這幅畫是香妃像。

第三幅洋裝像,也和前兩幅一樣,既沒有款識,也沒有圖錄記載,更沒有專門論述,將它說成是香妃像,同樣沒有任何依據。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傳說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可惜現在不知流落到何方。

根據檔案記載,香妃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進宮的,當時已27歲。那個時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幾歲就出嫁,清帝挑選秀女,13歲的女孩子就可參選。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孝莊文皇后13歲就與皇太極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歲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宮時已經27歲,有人據此推測她很可能已經結過婚,而且婚史不會很短。如果香妃入宮前結過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誰?這次入宮,是因丈夫死了還是離婚了?如果是離婚,離婚的原因是什麼?以前是什麼時候結的婚?我們都無從得知。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宮前沒有結過婚。那個年代雖然盛行早婚,但個別晚婚的也不是沒有。當年葉赫部首領布揚古妹,風姿綽約,聰慧柔順,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爲她的美麗聰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歲纔出嫁,成了着名的“老女”。香妃久負美名,遠近聞知,她難道就不會是第二個“老女”嗎?在民間,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財富的美貌女子,倚仗自己的財、貌,高不成,低不就,總不能找到遂心如意的郎君,直到妙齡花季已過,耽誤了婚期。香妃會不會也屬於這種情況呢?這個謎團恐怕真的難以解開了。

死亡之謎。關於香妃的死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皇太后賜死,另一種是自然病死。前一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爲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嚐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后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

香妃究竟是怎麼死的,至今仍然是個待解之謎。

香妃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太多的謎團,太多的想象空間,太強烈的尋求真相的渴望。歷史上的香妃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接下來就詳細介紹。

歷史上真實的香妃

容妃就是香妃。

我們上文提到,香妃和容妃是一個人。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曾經有過爭論,現在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做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容妃,無論是官書、檔案記載,還是實物考證,都證明是來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麼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們“二人”都來自新疆,都是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最後的封號都是妃。就是說家鄉、民族、宗教信仰、封號是一樣的,如果是兩個人,不會如此巧合。

其三,她們“二人”的父親、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資料中,提到香妃的父親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圖地公(漢名),並說圖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從《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圖志》卷四十八記載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這兩個名詞在維吾爾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字譯寫的差異。這兩本書上還記載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額色尹、六弟是帕爾薩,其子是圖爾都。圖爾都的維語原音爲圖爾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稱圖爾迪公,快讀則爲圖地公,與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個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容妃遺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孃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額思音、帕爾薩、圖爾都妻等。額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額色尹,帕爾薩就是香妃的六叔,圖爾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屬都是一樣的,那麼兩個人自然就是一個人了。

歷史上的香妃。那麼,歷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乾隆皇帝爲什麼要納一個維吾爾族女子爲妃?她一生的經歷又如何?這也是世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家族爲和卓,故被稱爲和卓氏,也稱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爲回部臺吉,哥哥叫圖爾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解救了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和霍集佔(大小和卓)。可是這兩個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報德,聚衆叛亂,反對朝廷,分裂祖國。容妃一家反對叛亂,擁護朝廷,不順從大小和卓,被迫離鄉背井,全家從天山以南的葉爾羌遷移到天山北側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屬先後被召進北京,封官晉爵,宴請賞賜,併爲他們建回子營,讓他們居住。容妃也來到了北京。爲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容妃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封爲和貴人,皇帝賞給了她大量衣物和銀兩。她一進宮就被封爲貴人,沒有經過常在和答應兩級,表明了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也表明了皇帝對這位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女子的喜愛。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將宮中女子巴朗賜給圖爾都爲妻。和貴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關照,專門爲她在宮中設了回族廚師。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曾在園中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帝特意爲她在方外觀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和貴人入宮兩年來,“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全宮上下對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封和貴人爲容嬪。第二年圖爾都晉封爲輔國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嬪和她的哥哥圖爾都隨駕同行。皇帝的妃嬪很多,而外出陪駕的妃嬪只有幾位,容嬪能夠隨駕,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嬪兄妹第一次飽覽了祖國內地的壯美山河,大開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升容嬪爲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華殿大學士尹繼善爲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爲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容嬪爲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隨皇帝東巡,拜謁了孔廟,登上了東嶽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隨皇帝拜謁了盛京,在這次隨行的6位妃嬪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烏喇那拉皇后死後,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慶貴妃死後,四十年(1775)令懿皇貴妃死後,不再封貴妃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當時宮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後,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穎妃之後。從乾隆五十年(1785)以後,可能是身體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通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容妃死後,乾隆帝爲了讓宮裏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裏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孃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暫安在暢春園西側的西花園,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從西花園奉移到北京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暫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儀郡王永璇護送容妃金棺奉移東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在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有一個維吾爾族女子並不奇怪,這正是清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的具體體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清政府爲了加強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對邊疆少數民族一向採取恩威並重的政策。對忠於朝廷、促進民族團結者恩禮有加;對製造分裂、搞獨立、抗拒中央政府者,予以堅決鎮壓。乾隆帝納圖爾都之妹爲妃,並給予優厚的待遇,目的就是想通過容妃家族在新疆的巨大影響,搞好民族團結,加強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統治。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新疆曾多次發生少數民族貴族叛亂,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總不徹底,時叛時順,不能保持持久和平。

乾隆皇帝把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新疆上層人物額色尹、帕爾薩、圖爾都、瑪木特等召進京師,加官封爵,恩禮有加,並納他們的女子爲妃,結成秦晉之好,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從此以後,新疆的穩定局面保持了60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乾隆帝的和親政策發揮了作用。容妃即香妃作爲施行這一政策的關鍵人物,在清宮中度過了28個春秋,深深贏得了皇帝的寵愛和信任,最後又葬入了大清的皇家陵園。容妃和她的家庭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