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招股說明書,天合光能主要業務包括光伏產品(組件)、光伏系統(電站業務、系統產品)、智慧能源(光伏發電運維、智能微網與多能系統、能源雲平臺)三大業務板塊。2016年-2018年,光伏組件佔天合光能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93.04%、85.16%和59.81%,光伏系統和智慧能源業務收入佔比總體呈上升趨勢。

美股退市兩年後“轉戰”科創板,組件巨頭天合光能悄然轉型

天合光能退市後開始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記者 | 江帆

編輯 |

光伏組件製造商——這一定不是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光能)所期望的定位。

5月1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披露,天合光能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受理。

根據招股說明書,天合光能本次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4.39億股,每股面值1元,且不低於本次發行完成後公司股份總數的10%,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1.97億股。

天合光能本次計劃募資30億元,在250MWp光伏發電領跑基地項目上,擬投入5.25億元;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技改及擴建項目,擬投入6.51億元;研發及信息中心升級建設項目擬投入4.37億元;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13.87億元,佔比46.23%。

根據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關於發行人的《審計報告》,預計天合光能發行後市值不低於30億元。 

這標誌着天合光能登陸A股的道路剛剛開啓。

近年來,由於中國光伏企業在美估值普遍過低等因素,光伏中概股掀起了一股“回A”潮,其中包括晶澳太陽能、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傳統一線組件廠商。

作爲中國最早一批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登陸紐交所十年之久的天合光能於2017年3月宣佈,正式完成與投資者財團達成11億美元的私有化協議,從納斯達克退市。

天合光能創始人、董事長高紀凡此前多次公開表態,希望公司能儘早登陸A股市場。

自宣佈私有化後,高紀凡對天合光能進行了增持,公司名稱也由“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更名爲“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高紀凡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超過48%的股份。

除了天合光能,截至目前,排隊“回A”的光伏企業還包括:借殼天業通聯的晶澳太陽能、衝刺IPO的晶科電力、以及同樣意指科創板的漢能薄膜。

長期看,回A的決策大概率有益於天合光能,但短期內也給其帶來了挑戰。

2014-2015年,天合光能曾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2016年,該公司被晶科能源反超,失去了第一的位置。

其與“新老大”的差距也在近三年間不斷拉大。2018年,晶科能源出貨量超出天合光能3.5GW。2017年和2016年,這一差距分別爲0.6GW和0.2GW。

據Globaldata統計數據,2016年和2017年,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分別爲6.43GW、9.1GW,位列全球第二,2018年的出貨量爲8.1GW,全球排名第三。

“天合光能2017年退市後,公司揹負了沉重的債務,國內又沒能及時上市,落得尷尬。”進化論基金研究員張治雨此前對界面新聞指出。

某光伏企業技術研究員此前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天合光能國內一時無法上市,融不到資金升級設備。目前國內新上產能對它壓力很大,爲了維持現金流只能持續生產,承受虧損壓力。”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末、2017年末和2018 年末,天合光能資產負債率分別爲75.35%、 67.64%、57.83%,逐年下降但負債規模較大。其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4.3億元、 10.4億元和40.8億元,波動較大,去年暴漲可能來源於業務轉型的支撐。

或受限於組件端的激烈競爭,天合光能退市後開始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根據招股說明書,天合光能主要業務包括光伏產品(組件)、光伏系統(電站業務、系統產品)、智慧能源(光伏發電運維、智能微網與多能系統、能源雲平臺)三大業務板塊。

2016年-2018年,光伏組件佔天合光能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93.04%、85.16%和59.81%,光伏系統和智慧能源業務收入佔比總體呈上升趨勢。

組件業務似乎已讓位於新業務,光伏系統和智慧能源業務成爲這家傳統組件巨頭的發力重點。

“報告期內,公司加大了光伏電站工程建設管理和光伏系統產品業務的投入力度,並佈局了包括智能微網及多能系統、能源雲平臺等創新業務板塊。”招股書明書上顯示,未來也將加大發展國內外光伏系統業務以及智慧能源業務的發展力度,進一步提升佔比。

天合光能在招股說明書中也發出警告,這一業務轉型存在風險。

2018年,天合光能營業收入250.5億元,同比下滑4.2%,歸母淨利潤5.42億元,同比下滑3.05%。其中,光伏系統和智慧能源業務分別貢獻了35%和5%的主營業務收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