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是漢朝時河西四郡裏面最靠西面的,玉門關往西就是“死亡之海”羅布泊,玉門關北邊是哈拉湖和疏勒河故道,控制水源就能掌控局面,沒有水的敵人戰鬥力是有問題的,不足爲懼。東面太平洋暖溼氣流遠途跋涉而來,也是受到一系列山脈的阻擋,最多就到玉門關,而且到達那裏的時候水汽已經極其稀少了,玉門關外就是荒漠苦寒之地。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大家都能倒背如流。詩中描繪出塞外的蒼涼以及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雖然鄉愁難耐有些哀怨,但爲國戍邊也是責任所在,並沒有頹廢之情。因此,這首詩歷來爲人們所喜歡的詩詞中的經典。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玉門關在哪裏,爲什麼春風不度玉門關呢?

玉門關,是漢朝西陲最重要的兩關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北路的必經之道,是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西漢開國之初,歷經多年的戰亂,百廢待興,實力不如北邊的匈奴,只好採取與匈奴和親的策略得以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開始對匈奴進行反擊,派霍去病等將軍西征,趕走匈奴勢力,打通了河西走廊。爲管理這些地區,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河西四郡,並修建漢長城和玉門關、陽關,作爲邊防設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玉門關的得名,是因爲絲綢之路貫通以後,商人往來不絕,西域于闐(今新疆和田)的美玉經此關進入中原,故名玉門關。

河西走廊在華夏民族發展歷程中,其意義和作用非常重大。玉門關扼守河西走廊西端,自然具有異常重要的地位。不過,幾千年的歷史流轉和自然之力的侵襲,黃土夯築而成的玉門關如今只剩下一座殘缺不全的小城堡。玉門關遺址,也叫小方盤城遺址,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現存城牆高9.7米,上寬約3米,牆基最寬處5米。

如今玉門關遺址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敦煌玉門關遺址景區,除了玉門關遺址(小方盤城)外,還有漢長城遺址和大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也叫河倉城遺址,是漢朝至魏晉時期西部防線儲備糧草給養的軍需倉庫。

也有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認爲玉門關是在小方盤城西150米處的長城線上。也就是說玉門關的具體地點到底在哪裏,可能還有待進一步確認。不過,要在荒漠戈壁上找到確鑿的證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有分歧,但畢竟相隔並不太遠,暫且認爲是在小方盤城遺址也是可以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般的關城大都築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之地,但是玉門關卻不同,周圍並沒有可以作爲屏障的險峻山峯之類。這是爲什麼呢?在荒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水源。敦煌是漢朝時河西四郡裏面最靠西面的,玉門關往西就是“死亡之海”羅布泊,玉門關北邊是哈拉湖和疏勒河故道,控制水源就能掌控局面,沒有水的敵人戰鬥力是有問題的,不足爲懼。你可能會說羅布泊不曾經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嗎?沒錯,不過它卻是鹹水湖。

王之渙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說玉門關外,見不到春風,實際上指溼潤的暖溼氣流。因“柳”和“留”諧音,古人離別時多有折柳枝以寄別情的風俗,唐朝時尤其流行。玉門關外春風吹不到,想折個柳枝都是不可能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和那裏大的地理環境有關係。

玉門關所處的河西走廊西端,是比較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各個方向距離海洋都非常遠,而且受地形影響比較嚴重。南面的青藏高原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西面帕米爾高原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暖溼氣流;東面太平洋暖溼氣流遠途跋涉而來,也是受到一系列山脈的阻擋,最多就到玉門關,而且到達那裏的時候水汽已經極其稀少了,玉門關外就是荒漠苦寒之地;北面是蒙古高原,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玉門關外春風不度的原因了。

關於這首詩,曾有一個和慈禧有關的典故,大家一定聽說過。就是慈禧太后想把非常喜歡的這首《涼州詞》讓畫師給題寫到扇子上,結果畫師把“間”字漏掉了。惹老佛爺不高興,可是有腦袋搬家的危險,畫師靈機一動,向慈禧解釋說這樣更有意境,逃過一劫:“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說實話這麼一改意境比原來差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