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洪羊洞》唱詞賞析,無夢怎知藏骨處?(論京劇是否有必要保留鬼神情節)

[二黃快三眼]

自那日朝罷時身染重病,

三更時夢見了年邁爹尊。

道前番命孟良骸骨搬請,

那乃是蕭天佐以假成真。

真骸骨移在那洪羊洞,

望鄉壇第三層那纔是真。

二次裏命孟良番營來進,

又誰知焦克明他私自後跟。

老軍報二人在洪羊洞喪命,

失了我左右膀難以飛行。

爲此事終日裏憂成疾病,

因此上臣的病重加十分。

這是京劇《洪羊洞》中八賢王趙德芳探望楊延昭時, 楊延昭訴說患病經過所唱。早年譚鑫培演唱此劇, 對唱腔作了加工, 成爲其代表作之一。後來餘叔巖、楊寶森、譚富英等也都擅演, 且各具特色。《京劇文化詞典》在《洪羊洞》條中對這一唱段作出如此評價:“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實是京劇傳統劇中老生的經典唱段。

《洪羊洞》根據《楊家府(將)演義》第四十四、四十五回及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改編。故事說的是孟良奉楊延昭之命去遼邦洪羊洞盜取其父遺骸。焦贊得知, 緊隨其後跟進洞內。孟良盜骨時, 焦贊戲以大聲驚之。孟良不辨, 揮斧劈向身後, 誤殺了焦贊。孟良發現後哀悔不已, 自覺無顏回見元帥交差, 於是將骸骨交老兵送回, 遂於洞前自刎。楊延昭遽聞耗音,憂急慟悼,病情加重。唱詞中楊延昭對八賢王所述便是這一經過。

關於楊延昭如何得知所盜楊繼業遺骸乃是蕭天佐以假亂真(唱詞作“成真”, 與成語有異), 又如何知道“真骸骨移在那洪羊洞望鄉臺第三層那纔是真”? 根據演義, 是緣於楊繼業託夢把真相告知楊延昭的。京劇也採用了這一情節。劇中, 有楊繼業魂魄與楊延昭夢中相會的情節, 在譚小培、譚富英1932年爲百代公司灌錄的唱片中就有如下唱詞:

楊延昭唱

[二黃散板]

猛抬頭只見故父令公。

曾記得在兩狼山父把命送,

哪有個人死後又能復逢。

我待要下位去身難轉動——

楊繼業魂接唱

[回龍]六郎兒休貪睡細聽從容。

[原板]兒前番命孟良骸骨搬動,

那乃是蕭天佐以假代充。

真骸骨在北國洪羊洞,

望鄉臺上鎖上加封。

我的兒將骸骨搬回大宋,

那時節我的兒有始有終。

(據柴俊爲編《新編京劇小戲考》第179頁)

有了這一段情節的演唱, 楊延昭得知蕭天佐以假充真和真骸骨在洪羊洞望鄉臺的原由, 也就明白合理了。這也就是原來唱詞中楊延昭對八賢王所說的“三更時夢見了年邁爹爹”因爲做夢, 所以是“三更時”。筆者還曾聽到過有的演員演唱“我前番命孟良骸骨搬請”一句時, 不唱“我前番”而唱“道前番”。這“道前番”也便是聽楊繼業的魂魄所“道”。

可是, 上世紀50年代的演出卻將唱詞中的“夢見了”改作“想起了” (1956年譚富英、1957年楊寶森錄音)。楊延昭如何平白能想出前番所盜骸骨是“蕭天佐以假成真”,更如何能想得出“真骸骨現在洪羊洞望鄉臺第三層”呢?

上世紀50年代正值戲曲推行改革之時, 很可能有人認爲魂魄託夢事屬迷信, 不符合科學, 於是就“指導”藝術品加以改動了。不過, 從今天看來, 古典小說戲曲中這類情節的設置雖有着編寫者的思想侷限, 但有時只是爲情節結構和發展而發揮的想象而已。在一些情況下, 文藝作品中的鬼話、神話並不是宣揚迷信, 而是爲了表現人世的善惡、是非、正邪的。

《楊家府演義》據說成書於明嘉靖、萬曆年間。與其年代相近的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1564—1616)寫的名劇《哈姆雷特》, 同樣也有其父王鬼魂出現,向哈姆雷特講述自己被害情況的情節。父王鬼魂的出現, 對哈姆雷特性格的刻畫及後面劇情的展開有着深刻的意義和作用, 從沒有聽到指責這段情節事涉迷信而主張刪除的意見。

上世紀50年代, 有關部門和人員對舊戲曲一度出現過否定較多的虛無主義思想, 對一些劇目、唱詞采取過或停演或刪改的措施。有些不該改或可改可不改的場次和唱詞, 就在領導的意旨下被刪改了。更有甚者, 將改與不改作爲對待革命的態度來看。於是, 有些演員迫於壓力, 或出於純樸的追求進步的願望和表現積極的行動, 隨大流地對舊戲曲作了刪改。有些劇目是乾脆不能演, 如《探陰山》、《託兆》、《奇冤報》等曾經停演, 一度復演又受到批判。《洪羊洞》是可以演出的, 但唱詞作了刪改, 刪改者也顧不到情節是否通順, 於是出現了疏漏甚至悖謬。

談到唱詞的修改,筆者還想起了對《女起解》中的那段“反二黃慢板”。梅蘭芳的唱詞是:“崇老伯他說是冤枉能辨, 想起了王金龍負義兒男。我這裏跪廟前來把禮見, 尊一聲獄神爺細聽奴言。保佑奴與三郎重見一面, 得生時修廟宇再塑金顏。”(1925年百代公司唱片)然而在50年代以後, 唱《玉堂春》(《女起解》)的演員一般都將求獄神爺的那段唱詞改爲“想當初在院中何等眷戀, 到如今恩愛情又在哪邊。我這裏將狀紙暗藏裏面, 離洪洞見大人也好伸冤”了。

筆者估計, 改掉向獄神爺許願的內容同樣也是“去除迷信”的目的。其實, 在當時的社會里,一個缺乏文化、妓女出身的蘇三, 在冤枉難辨的情況下懇求獄神、祈求保護, 盼神仙爲其伸冤, 是完全符合其思想和心情的。寫出她這種設訴無門, 只得拜廟求神的無奈和無助, 要比讓她回憶眷戀往昔院中的恩愛情誼更切合當時的心態, 也更能博得觀衆的同情和憐憫。

前人編劇, 大多較能符合當時人物的思想認識和感情, 給人以歷史感度, 具有古典色彩。今人編演的歷史題材劇目(尤其是電視劇), 由於缺乏對當時人的生活感受和認識,演員即使穿上了古裝,但其行動語言、思想情感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個現代人。筆者認爲, 爲保存古典傳統劇目的歷史感和古典性, 對這些劇目及其唱詞的修改, 還是要慎重、嚴謹些爲好。

京劇藝術

盛世梨園 戲韻萬千

微信號:zhongguojingjuren

(中國京劇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