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中都會出現如下場景,例如在我方戰機將敵方戰機給擊毀後,敵方飛行員從駕駛艙中逃生,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這時候我方飛行員並沒有繼續射擊跳傘後的飛行員而是讓其溜走,這究竟是爲何呢?

帶着這樣的疑問,小編仔細上網搜尋了一番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戰場上不射擊飛行員是比較人道的一種精神,對於跳機而逃的飛行員往往是看做逃兵對待,假如仍然還將逃兵給殺死,那麼就有點反人性。

其次,在激烈的空戰角逐中,當飛行員跳傘後就成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點”,但周圍還有衆多的敵機存在,如果一昧的追逐跳傘飛行員窮追猛打,第一浪費子彈,第二容易遭到圍攻。

當然了,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的飛行員完全不遵守這樣的規則,例如二戰時期的日本飛行員就專門訓練怎麼射殺敵方戰機飛行員,其中日本飛行員射殺人數較多的飛行員就是美國人。因此在二戰末期,美國人毫不猶豫的在廣島和長崎了兩顆原子彈當做是報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