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並且在水患治理之後,舜時期開墾出了很多過去被洪水淹沒的土地,這些土質肥沃的土壤在人們辛勤的耕作下逐漸成爲良田,緩解了當時的飢餓情況。因爲牛奶太多,我們人類被迫去思考保管食物的辦法,因爲當牛奶過多的時候,屬於“氾濫”的時期,但是在過去漫長的時代裏,人類始終還處於一個食物的“匱乏”時期。

老子的道德學問,其實多數來源於水,他曾經誇獎過水,是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看起來溫文爾雅,賢良淑德的樣子。

然而,在中國三皇五帝時期,其實曾經爆發過一場大洪水。當水達到“氾濫”的程度時,原來這麼可怕。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洪水

洪水最早開始於堯當政的時候,堯對洪水這樣評價的: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整個華夏大地一片澤國,從山西到河南河北,到湖北安徽等地,到處都是漫延的洪水,現在看來的話,這些滔滔洪水最後又因爲周圍的地勢阻隔,形成了九個大的堰塞湖。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羊卓雍措,堰塞湖

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根據歷史記載,不但地分爲九州,而且又因爲九處阻隔和九個大湖、九條大河造成了地勢的隔絕。每年雨季到來之後,整個中原便無法開展種植活動,當時的人們都因爲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深受其害。而堯時期對東西南北四面的部落統治力也因此下降,導致東南邊的部落多次發動叛亂。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堯舜禹

作爲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面對洪水,堯和舜都選擇了坦然面對,選拔賢良人才去治理。

於是堯採納四嶽的建議而讓鯀擔任了治理水患的大臣,可惜的是鯀採用的是堵的方法,結果花了九年時間,水患依然嚴重,能夠耕作和生存的土地空間還是很小。

在堯的晚期開始刻意培養自己的接班人,那就是舜了,鯀因爲治水無功被舜發配處死了。舜又選拔出鯀的兒子大禹來治水。大禹從山西開始疏導水路,到了陝西,又到河南河北,然後是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將九澤之水連接到附近的大河,最終匯聚而奔流入海。經過十三年的艱辛勞作,如此一來,水患才逐漸好轉。並且在水患治理之後,舜時期開墾出了很多過去被洪水淹沒的土地,這些土質肥沃的土壤在人們辛勤的耕作下逐漸成爲良田,緩解了當時的飢餓情況。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索馬里饑荒

同時期的歐洲大陸也發生了一次大洪水,聖經之中的諾亞方舟便在這個時期打造完成了。可見當時在中國發生的大洪水不單單是我們自己這裏的事情,應當是一次全球性的洪水氾濫了。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諾亞方舟

不過在面對洪水的時候,我們東西方文明出現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中國人選擇想辦法處理問題,而當時的歐洲人想辦法造了一艘船度過災難。

這次大洪水雖然很嚴重,給剛剛有所發展的華夏文明以沉重的打擊。但是大禹和他的父親鯀花費了二十二年時間積攢下來的治水經驗,也從此流傳了下來,成爲後來人們治水的重要參考依據。當時更藉着這次治理水患的機會,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土地勘察,後來周朝有個官職,便是專門負責主管土地丈量的。可見當時中國的數學也得到了非常精準的發展。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數學

如果水多到“氾濫”可以促進人類的發展,那麼食物的“氾濫”是不是也能夠讓人類得到好處呢?

不論是到內蒙古還是到西北地區,我們總能夠喫到一種好喫的東西:奶疙瘩。奶疙瘩是用什麼做的呢?當然是用牛奶啦。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牛奶

如果說起初的人們連飯都喫不飽的話,那麼在有了畜牧業之後,有一部分食物又有點暫時性“氾濫”了。草原上的人們養牛養馬放羊,不論哪種動物,都可以收穫到其副產品——奶。但是奶的一個特點便是保質期非常短。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消毒

生鮮的牛奶,如果是未加處理便低溫儲藏的話,也只能放置最多兩三天;而經過巴氏殺菌再低溫保存的話那麼就可以放置7天左右。如果採用超高溫或者超低溫殺菌的話,可以保存超過一個月。而如果製作成奶粉或者奶製品的話,就可以放置半年以上。

因爲牛奶太多,我們人類被迫去思考保管食物的辦法,因爲當牛奶過多的時候,屬於“氾濫”的時期,但是在過去漫長的時代裏,人類始終還處於一個食物的“匱乏”時期。即便今天,我們也不能保證每個人每天都能喝到新鮮的牛奶。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奶製品

可不要認爲奶製品似乎天生就存在了。曾經多出來的牛奶可只有放壞變質的份,然後只有倒掉給土壤增增肥的作用了,或者經過倒了的牛奶滋潤過的草場,比別的地方的草長得要好很多呢。曾經發生於美國1837年的那次經濟危機中,很多奶牛場主因爲收購價格太低,最後竟然毫不猶豫的把大桶大桶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之中,再看到這張照片我都覺得真可惜啊。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氾濫”的貨幣,原來也有着這麼大的破壞力

清朝末年的中國發生了一系列的屈辱戰爭,並由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這些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在清朝第一次“開眼看世界”。但是促成這次國門敞開的,其實跟清朝鴉片戰爭之前的白銀“氾濫”不無關係。

在鴉片戰爭之前,其實全世界的白銀是向着中國流動的。按照不完全的估算,在這個時期先後流入國內的白銀達到了驚人的8億兩。這可了不得,按照清朝最開始制定的政策,白銀兌換銅錢的比例一般是一兩兌換1000銅錢。但是清朝流通白銀最少的時候,一兩白銀竟然可以兌換2000銅錢。而在市場白銀最多的時候,一兩白銀只能夠兌換到800銅錢。“氾濫”的白銀,卻是因爲清朝和當時的歐洲諸國進行經濟貿易造成的。等到英國人開始往國內運送鴉片開始,白銀又從國內大量流出國外了。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白銀

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中國這個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個地上都鋪着黃金,牆上都掛着白銀的國家。所以對財富的渴望也鼓起了英國人打開中國大門的野心,從某一方面來說也防止了中國進一步落後下去的趨勢。

不論是“匱乏”還是“氾濫”,其實都是促進人類進步的重要原因。

河森堡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進擊的智人》。內容來說,就是各種各樣的匱乏促進了人類的成長,幫助人類持續保持發展和走出去的野心,最終站在了地球這顆目前爲止已知道的唯一的藍色生命星球上。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匱乏的人們

但是除了“匱乏”,“氾濫”又有着何其相似的情況。不論是“匱乏”,又或者“氾濫”,都說明我們處於一個不均衡或者局部不均衡的時期,在所有方面或者某一方面處於一種極端的狀態下。

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光充滿了匱乏,其實還充滿了“氾濫”

氾濫

而中國古代人們的哲學智慧告訴我們,要中庸才行,中庸者,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的思想態度呀。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那麼就是孔子的“理想國”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