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徐雯也感嘆:“我父親文化水平沒問題,微信支付也沒有問題,但這兩年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發展得實在太快了!我感覺,日新月異的智能產品離老年人越來越遠了!甚至不少老人成了‘網盲’:網上銀行不會用,高鐵和地鐵電子購票、網絡訂票不會,讓不少老年人幾乎成了高科技社會的邊緣人。”

元旦前夕,記者在曲江銀泰商城採訪了21名年齡18歲到65歲的市民,其中有14名認可“電子智能產品發展不大方便老年人使用”,5名認爲“只要堅持學習就能跟上時代”,還有2名錶示“說不清”。

話題:智能時代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邊緣化?

缺乏學習精神還是老人“跟不上”

手機叫車、移動支付、網絡購物……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享受公共服務的同時,很多老年人卻無法充分享受這些便捷的服務。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國萍曾表示,隨着各類智能設備的發展和使用,一些老年人在生活中面臨難題。她舉例介紹,比如網上銀行不會用,沒有打車軟件,子女買的智能家居產品太複雜,看不懂、用不好,到醫院看病不會在網上預約……

“有時候我就是想不明白,明明屏幕上的操作每一步都很清楚,但我媽媽就是不願意用,顯得非常手足無措。我不知道,她是不懂怎麼點進去還是不敢?現在智能手機已經給我媽媽買了三年,她還是隻用打電話的功能。”30歲的王心雅在曲江新區工作,在她看來,主要是因爲部分老年人缺乏學習精神,她說:“我爸爸前兩年就很快學會了微信支付等一系列的功能,雖然學起來比較慢,但是他善於嘗試,可我母親就總是不願意嘗試。”

27歲的小吳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我其實關注好久了,但是給我媽媽教就非常難。我給她教了一遍又一遍,下一次她遇到同樣問題還是會問我。我覺得不能全怪父母,智能產品的操作方式,我們這些用慣了電腦的一代人覺得都差不多,但是對他們來說確實非常陌生。我曾經爲了教我爸爸怎麼樣使用手機界面上的基本操作,專門錄了一段視頻給他,他自己還做筆記,花了一週時間才學會。所以,有時候的確不是父母學習能力不行或者不願意學習,只是他們對現在的新科技比較陌生。” 34歲的劉琳說:“我也有同樣的感受,我父母學習使用的能力都沒有問題,但是我奶奶就是學不會。我猜有些老人比較愛面子,不願意向晚輩學習。”

33歲的林學吉認爲:“還有一點,就是父母覺得手機支付不安全。我爸爸還不到60歲,可他就是不願意使用移動支付,雖然很不方便,他還是願意用現金。”

“微信手機支付,我已經用了很久了,視頻聊天什麼的都沒有問題,網上購物都好幾年了。前兩年我經常問孩子各種App怎麼用。但說實話,現在各種各樣的App實在太多了,孩子在外地上大學,我就不願意什麼都問了。好多新科技的內容,我感覺老年人可能就是學不會了吧。”65歲的王青霞是退休會計,雖然對於智能手機使用熟練,但是新的一款掃碼看價錢的App她自己摸索好久都不大明白,只好放棄了。

話題:智能時代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邊緣化?

呼喚“科技掃盲”志願者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切實幫助這些逐漸被“邊緣化”的老年人呢?在南郊某航天研究所工作的王成安說:“我覺得其實不難,就是需要一個契機。我爸爸有一次排那種特別難掛號的隊,排了半晚上都沒有掛到號,回來後就一定要學會手機掛號,兩天就學會了,還不住口地誇這樣真方便。所以,幫助他們認識到便捷才最重要。”

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01年到2020年,全國每年新增老年人596萬人; 2021年以後,伴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峯人羣步入老年,全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

正在就讀研究生二年級的劉學羣同學,自己就在做互聯網方面的新APP研發。在他看來,互聯網產品本身在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感受,或者應該有專門的志願者幫助他們學習。

朱國萍則建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呼籲社會關注這一問題,在智能化設備發展的同時,爲老年人保留一定比例的傳統渠道;應該提供適合老年人的產品詳細使用步驟;發動社會力量,尤其是社區的年輕幹部,專門給老年人‘掃科技盲’,向他們講解智能產品使用方法。”

話題:智能時代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邊緣化?

讓智能產品更加“對老人友好”

“如何讓老年人也能感受智能生活的便利,涉及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更關乎終將步入老年的你和我。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因於老人本身,不能因爲老人本身好奇心和學習能力的下降就否認一些互聯網產品設計比較差。我們現在還年輕,如果現在有人嘲笑老人的話,那麼等到幾十年以後我們老的時候更炫酷的科技會成爲人們的日常,我們也會被拋棄的。所以,我認爲在開發產品的時候就要注意老年人的需求,科技、經濟發展也要以人爲本。”對智能產品非常熟悉的創業者劉思南,是在校大三學生;由於學校有多種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渠道,他打算設計一款方便老人的App。

據劉思南介紹,北京一些社區給老人安裝輻射半徑80米的報警主機和兩個“一鍵呼叫”按鈕。老人呼叫後,驛站的屏幕上就會顯示老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等信息。他說,這些產品的初衷就是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將產品做得儘量“傻瓜”點、方便點。只有降低使用門檻,才能讓那些“慢半拍”的老年人逐漸融入。

小劉從自己做起,幫助外婆把手機界面設計“傻瓜”化。他演示了一下,就是把手機桌面變成“執行一件事”。他解釋,老年人只是希望使用某一App的一個功能,他通過手機的方便設置,屏幕上只剩下了幾個按鈕,如“打開視頻”“打開相機”等,非常簡潔。

小劉表示,功能多樣化、集成化的智能家電越來越多,但真正適合老年人使用、爲老年羣體開發設計的智能家電卻很少。“其實,這也是創業的新藍海。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蔘與,讓智能科技真正實現人性化,便於老年人使用。”

話題:智能時代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邊緣化?

■記者 張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