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里孩子突然变得“大声喊叫易冲动、随手一扔乱打滚”,还有一些宝宝对着家里的玩偶拳打脚踢,甚至连爷爷奶奶也惨遭毒手。

很麻烦的是,有时候哄也哄了、吵也吵了,道理也是说了一大堆,可这习惯却未见丝毫改变,只可能对吵他的人敬畏三分,对其他人还是一如从前。

面对孩子们的这种攻击行为,家长们也着实伤透了脑筋。

孩子爱打人 究竟因为啥

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专家叶蓓为大家介绍了5种情况:

1.模仿因素

现在很多动画片有一些暴力元素,尤其是男生比较喜爱带有英雄打败坏人的情节,模仿能力较强,看见电视里出现的打斗场面觉得很有趣,就会模仿。另外,在生活如果父母打过他,也会让他学会打别人。

2.情感无法宣泄因素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愿望,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如果别人没有听明白宝宝的意图,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会打人。

3.生理原因

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而且这样的差异大约在2岁时就已显现。这和先天大脑构造男女有别有关,男生天生活动量、冲动性较高,所以相对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4.家人教育方式因素

在日常照料孩子时,许多爷爷奶奶们如果遇到孩子玩具、桌椅绊倒的情况,为了哄孩子都是打两下玩具或桌椅,这样也是很不对的,容易在孩子心中养成不顺心,就动手的种子。

5.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宝宝游戏成功时,总是希望等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如果宝宝无法得到父母的赞赏,就有可能会采取打人等激烈的动作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爱打人 究竟咋教育

叶蓓介绍:“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但冲动跟实际行动是两回事。一方面跟孩子天生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跟父母的要与方式有关。一些孩子的攻击行为被父母放任,有些孩子的攻击行为被父母很好地纠正和引导。孩子的攻击行为被放任,会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不良后果。”

1.立即制止

如果发现孩子打人,家长要立刻制止,并用态度鲜明的语气和表情,说明白打人是不对的,绝对不被允许。在这里注意,有些家庭中,如果孩子打了家庭成员,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可能不当回事,有的还会开玩笑,当作游戏。这样对孩子是个错误的引导,孩子会把打人当成互动的方式,认为自己的行为获得了默许。

2.坚决摒弃以暴制暴

有许多家长一边说着不许孩子动手打别人,而另一边却打着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先模仿的榜样,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会打别人,就是因为家里人这样做过。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打人是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方式。

3.家长控制自己的反应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父母最好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如果对孩子大喊大叫等强烈的回应,恰恰是向宝宝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会在孩子心中树立下打人就可以获得家人的关注。

4.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许多孩子打人之前,都是从摔打玩具开始的,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偶仍在地上了,它好疼啊,它都哭了,怎么办?”“你要把它抱起来你们是朋友,可以握握手,可以摸摸,但不能用力打,不然它会疼的。”

5.合理运用行为控制

发现孩子打人,除了言语制止外,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可以适当进行行为控制,告诉孩子如果你再打人的话,我就要控制你的手,如果不打人我就放开。假设第一次为5秒钟,后来就可以逐渐增加。但是,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是惩罚,而是告诉他,你如果不打人,我就会放开你。

6.一定要具有耐心

生孩子容易教育难,只有保持足够的耐心,循环往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父母在教导宝宝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忍耐性,要记得世上没有不可爱的孩子,只有不耐心的父母。

最后,叶蓓也提醒大家,孩子打人如果形成习惯了,那一定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而成的,绝非一两天就变成这样,所以如果孩子到了学龄期,依旧动不动就打人、咬人,大人首先要做的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期望通过短时间就能够轻易解决问题。

总之,家长要多点耐心,多静下心来关注下孩子的心理,只有耐心陪伴和积极引导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王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