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本文作者:松平信纲

古代朝鲜半岛的货币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箕子朝鲜,但是有实物可考的货币制造,从高丽王朝开始。

相传商末,帝辛(纣王)的叔叔箕子奔朝鲜,立“八条之教”,其中就有奴婢出“五十万”即可自赎的规定,但是不知单位。南宋洪遵的《泉志》和朝鲜王朝时代的《海东绎史》(后者很可能是隐括前者成文)都记载了统一新罗时期的金银币。另外《泉志》中还记载了东沃沮国(约公元前2世纪到约公元5世纪)的无文钱,但是考虑到《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无此记载,而称朝鲜半岛的弁韩依然以铁为一般等价物,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存疑。高丽王朝时代的自造货币主要有两大类,铜钱和银瓶。

高丽成宗十五年(996)夏,高丽第一次“铸铁钱”。根据日本收藏家奥平昌洪的考证,该钱即是在朝鲜开城的古坟中出土的“乾元重宝·东国”钱,是仿造唐朝的“乾元重宝”钱所铸造,钱为铁质,钱文直读(即四个字的阅读顺序是上、下、右、左),背后有“东国”二字。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该钱不是高丽所造,而是渤海国所造(详参赵承《乾元重宝·东国钱是高丽钱吗》一文)。不管“乾元重宝·东国”是不是《高丽史》说的“铁钱”,这是高丽第一次自铸货币,可以说是无疑问的。不过,直到一个世纪后,高丽肃宗谈及钱法的时候,依旧在说“东方独未之行”,看来这一次即使有铸钱,也应是试铸性质,流通并不广。

图1:奥平昌洪《东亚钱志》卷十五

高丽肃宗二年(1097),肃宗设置铸钱官,七年(1102)十二月,肃宗下制书推行钱法。其中引“西、北两朝”(即辽、宋)推行钱法利国利民的例子,证明钱法势在必行。同时,还将一万五千贯(若是足陌则有1500万枚,按77文一陌的“省陌”计算也有1155万枚之多)分赐百官、军人,钱文为“海东通宝”。该钱实物存量较大,由于钱文的直读、旋读(即四个字的阅读顺序是顺时针)以及书法的楷、行、篆、隶(八分书)不同,导致现存的“海东通宝”有很多种。

图2:刘文林等编著的《朝鲜半岛钱谱》中收录了30余种不同的“海东通宝”钱

根据《宋史》记载,与此同时高丽还有“海东重宝”和“三韩通宝”两种钱;另据华光普编著的《越南、朝鲜、日本古钱目录》,高丽还有一种“海东元宝”。

图3:《朝鲜半岛钱谱》之“三韩通宝”(“大样”和“小样”指由于铸造工艺问题,同一批铸出的铜钱大小不一,大者称之“大样”,小者称之“小样”)

图4:《朝鲜半岛钱谱》之“海东重宝

图5:《越南、朝鲜、日本古钱目录》之“海东元宝”

图6: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的“三韩通宝”,注意下面那枚标价三百元大洋的,钱文为“弎韓通寶”,“弎”即俗体的“叁”,比较罕见

但是这么多种铜钱都没有将高丽王朝的经济成功带入货币化,北宋宣和六年(1124)出使高丽的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见到的高丽是这样的:“男女老幼官吏工伎,各以其所有用以交易,无泉货之法,惟紵布、银瓶以准其值”,可见钱法不行。到了恭愍王五年(1355),高丽众臣对于自己的国家究竟造过什么钱,甚至要依据其“载之于中国传籍”的记录来考证了,而且还出了错——《高丽史》节略的这份奏疏中,衍出了一种无据可考的“东海通宝”,很可能是“海东通宝”之误。

银瓶,是高丽王朝铸造的一种独一无二的银质货币。韩国《东亚日报》曾经将其称为“韩国最早的货币”,这虽然并不符合事实,但是银瓶的存在确实是古代东亚货币史上的一颗沧海遗珠,存世量极少。

图7:藏于首尔韩国银行货币博物馆当中的高丽小银瓶。图片来源:https://blog.naver.com/worldrealtor/120147958016,转引自李好、毛致周《造型独特的朝鲜古币银瓶》

银瓶,又名“阔口”(据称是因为其上端的开口而得名),始铸于高丽肃宗六年(1101),据称造成葫芦瓶形是为了“象本国地形”,但是其形状很明显和朝鲜半岛有很大差别。所以,究竟为什么铸造的是“瓶”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这一次铸造的银瓶非常大,每个重一斤,用纯银制,所以其购买力也非常惊人,即使成色不断下降,在忠肃王十五年(1328)依然能够“折综布十匹”,而高丽百姓“家蓄一匹布者尚寡”。这也导致了日常生活基本上与银瓶无缘,银瓶只出现在大宗贸易和进贡、赏赐等情况下。

忠惠王元年(1339),为了应对大银瓶的诸多不便和私铸带来的币值下跌,高丽改铸小银瓶(每个小银瓶折布十五匹,但重量不知),但小银瓶到14世纪末也落得个“俱废不行”的结果。

究其原因,大抵有三个方面:

1.价值太高

正如上文所言,每个银瓶折布十几匹,所以几乎和普通百姓绝缘,不可能被市场认定为一般等价物。同时官方数次以行政手段规定价值,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做法,也影响了正常的流通。

2.私铸和掺伪

忠肃王十五年(1328)记载,“上品瓶,折综布十匹;贴瓶,折布八九匹”。“贴瓶”指的就是民间私铸的银瓶。可以想见,私铸瓶必然会在其中掺入其他金属(比如铜)来获利,这就导致了后期银瓶的价值日益下降,信誉也日益受损。

3.用途上的原因

史载“凡交际赏赐皆用”银瓶,同时高丽还多次向元朝进贡银瓶作为国礼,向寺庙布施银瓶作为对佛的供品,这就导致大量的银瓶并没有流入市场。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由于向明朝进贡需要金银,而朝鲜本身的金银储备又不多,产量更是可怜(太宗12年,全国开采白银的数量合计为104两,才相当于区区6个银瓶),于是便废弃了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