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要收穫!靖邊廟梁遺址發現“石峁文化” 前的文化遺存

陝西靖邊廟梁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收穫。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認爲,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廟梁遺址與石峁遺址應該有一定聯繫。入選“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距今已有4000年的神木縣石峁遺址被稱爲“中國文明的前夜”,廟梁遺址呈現的則是“石峁文化”前的文化遺存。

出土陶、石、骨等標本約200件

廟梁遺址位於榆林市靖邊縣楊橋畔鎮楊二村東南,處在蘆河上游東支西岸的黃土臺地之上。去年9月至12月,爲配合蒙西-華中鐵路運煤線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隊、靖邊縣文管辦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工作。

本次發掘位置爲鐵路路基挖方區,處在廟梁遺址西南端,清理的重要遺蹟包括房址27座、灰坑47座、窯址2座以及墓葬1座。

房址集中分佈於梁峁西側的坡地上,沿山坡等高線弧形排列。均爲掏挖於黃土中的地穴式建築,主體建築應爲窯洞。根據形狀結構可分爲兩類:一爲單體窯洞,平面均爲圓形,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上,鋪設白灰地面,室內多掏挖有儲藏窖穴,房前一般設有稍微下凹的活動空間,不甚規整;二爲前後室連接的複合結構,平面呈凸字形,前室爲長方形的半地穴建築,後室均爲平面呈圓角方形的窯洞,面積較第一類窯洞小,一般在10平方米以下。

窯址發現在西北側最低處,應該與臨近水源的功能要求有關。保存不佳,僅留火塘,體量較小,臨近水源,與一處房址距離很近,有前後相連的操作間。

本次發掘的唯一一座墓葬爲小型豎穴土坑墓,雖被嚴重盜擾,人骨保存很少,具體葬式不明,但仍能觀察到墓主頭向北,且發現隨葬陶器——細柄豆1件。

遺物方面,廟梁遺址出土陶、石、骨(角、牙)等標本約200件。石器較多,主要有砂岩質地的刀、紡輪、磨棒、礪石、抹子、器蓋,青石質地的斧、錛、鑿等;骨角器較少,主要有鏃、錐、笄、鑿、針以及個別牙飾;陶器小件主要包括刀、紡輪、陶塑等。

灰坑中的少年有可能是用來祭祀的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灰坑。灰坑多數爲圓形袋狀,掏掘規整,深度多在1.5米以上,個別深達3米,一般分佈在房址周邊,可能是相關房址的儲藏坑。其中,兩座灰坑內發現了“灰坑埋人”現象。H26中發現三具孩童骨骼,其中兩具俯身直肢,另一具人骨散亂,有明顯的肢解現象。H37內發現一具成年男性骨骸,側身屈肢,面向坑壁,左臂肱骨有骨折痕跡。

邵晶表示,這兩座灰坑內的人骨與正常墓葬內的埋葬方式區別明顯,當屬非正常埋葬,其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值得深思。“此前石峁遺址考古中發現了用大量人頭祭祀的現象,還出土了大量玉器,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嚴重階層分化,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形式。這麼發達的文明不可能突然產生,在它之前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由於以前發現的東西太少、太零散讓人難得要領。這次靖邊廟梁遺址的考古發現,剛好彌補了這一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環節。‘石峁文化’用年輕人做祭祀,而廟梁遺址發現‘灰坑埋人’的情況,這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定聯繫。廟梁遺址灰坑中發現的少年,很有可能也是用來祭祀的。”

廟梁遺址可能是“石峁文化”前身

廟梁遺址文化遺存豐富、層位清晰、年代明確,在近年來陝北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非常突出。發掘出土的陶器標本豐富,僅修復陶器就超過60件,陶器標本器形多樣,組合穩定。陶器器形變化明顯,考古人員初步整理發現這些陶器可分爲三組:第一組年代最早,爲仰韶文化晚期遺存;第二組爲龍山時代前期遺存(有斝無鬲),以大型單把斝、喇叭口圓(折)肩平底瓶、細柄豆、直口圜底甕等爲基本組合;第三組年代最晚,應爲龍山時代後期遺存(出現典型雙鋬鬲)。

考古人員認爲,廟梁遺址第二組陶器是2017年發掘的最主要收穫,陶器組合中明確出現了斝類空三足器。且以第二組陶器爲代表的陝北地區龍山時代前期考古學遺存,在陝北地區特別是榆林南部地區有廣泛分佈。根據發掘遺存的豐富程度,特別是陶器器形的典型程度和陶器組合的穩定程度,似可提出“廟梁遺存”甚或“廟梁文化”的命名。

邵晶表示:“我們認爲, 第三組陶器是‘石峁文化’開始壯大的時期,而第二組陶器很有可能就是‘石峁文化’的前身。”

【來源:華商網】

【編輯:曉雪】

【審覈:郭偉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