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悲鸿的艺术视界:从大师的代表作窥见其价值观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 《抚猫人像》徐悲鸿1924

《抚猫人像》右上角有“悲鸿”签名。绘于麻布上。这是徐悲鸿大师在留法期间完成的另一幅画作。一位年轻少妇,她身着色调偏暗的粉红色旗袍,一手抱着一只白色可爱的猫,一手抚摸着猫,猫两眼炯炯有神;少妇神情安详露出微笑,睁大双眼,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很有精神和活力。背景上露出男人的头像,显然是这位少妇的丈夫,对作品主体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这是以蒋碧微和画家自己为题材创作的。

· 奴隶与狮》徐悲鸿 1924

《奴隶与狮》画作取材于西方古代神话,表现对象是一头受伤的雄狮和一个被蹂躏的奴隶。这幅巨幅油画展示了徐悲鸿刻画人物和动物的高超技艺。

· 《柱棍老人徐悲鸿 1924

《柱棍老人》最微妙地体现了人体肌肉、曲线的变化。这件素描作品采用了东方式的用线,在对人物轮廓的勾勒上,非常微妙地用了东方笔触,成为经典。

· 《箫声徐悲鸿 1926

《箫声》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 《傒我后徐悲鸿1930-1933

《傒我后》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奚我后,后来其苏。”描写夏桀暴虐,在他的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们来解救。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树根,人们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傒我后》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乡土情怀。其主题由歌颂英雄忠烈高节转向了贫苦百姓艰难生活,无疑使作品在艺术成就之外具备了反思现实的社会价值。这是欧洲传统绘画特别是古典主义所缺失的。当然,作品也参照了一些西方绘画语言要素。如借助包头巾、喂奶的妇人处在画面较为突出的前景,达到引人入胜效果。除了表现母爱之外,似乎也暗示着希望即将到来,因乳房和孩子都是希望的象征。”

· 《燕燕于飞图徐悲鸿1935

《燕燕于飞图》作于1935年,就是那一年,大师与孙多慈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被迫结束。徐忍痛别离之后,借《诗经》抒情,以庄姜自比,画了这幅《燕燕于飞图》隐晦表达相思之苦。提识曰“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下扣一枚殷红的“悲”字心形印。

· 《巴人汲水图徐悲鸿 1938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整幅画作高3米,宽0.62米。1938年展出时,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巴人汲水图》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其意义最突出体现在其现实性。尽管是否需要或坚持现实性、需要多大程度的现实性一度是中国现代绘画领域长期讨论的话题,且一度被当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们诋毁甚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在一个非常时期,——尤其是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交炽而战乱频仍的现实处境下——,现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 《放下你的鞭子徐悲鸿 1939

《放下你的鞭子》是中国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1939年的油画作品,徐悲鸿在新加坡逗留期间完成了这幅画。《放下你的鞭子》在多次展示后于1954年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直至2007年才重新出现。 1939年十月,徐悲鸿在新加坡期间,遇到了街头戏剧表演“放下你的鞭子”的女演员王莹,并为其画了一幅真人大小的肖像。该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女孩和她的父亲逃离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在街头谋生的事情。他们唱着关于日本占领下的艰难,激发了他们的听众支持抗日战争。

· 《负伤之狮徐悲鸿 1938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 《珍妮小姐画像徐悲鸿 1939

《珍妮小姐画像》是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 《愚公移山徐悲鸿 1940

《愚公移山》创作完成于1940年。它取材于中国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在构图上,画作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格局,不仅把裸体人像放入严肃绘画题材,而且让人物集中并列,顶天立地,占满画面空间,体现出强烈的感染力。画面中心的愚公白发长须,老而弥坚;身旁的开山者体态健硕,挥锄掘石;前景一排开山者高近真人,呼之欲出。整个画面传达出团结一心,无坚不摧的力量。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审视这幅“伟大之图”,巨幅的画卷,肌肉的力量,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画家创作时血脉与灵魂的迸发,感受到那股能点燃一切的炽热情感。

· 《泰戈尔徐悲鸿1940

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诗人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举办画展和讲学,与诗人交往甚深,曾多次为泰戈尔画像和画马赠泰戈尔。此画是一幅成功的泰戈尔肖像画。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 《奔马图徐悲鸿 1941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 《群马徐悲鸿 1940

《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 《六骏图徐悲鸿 1942

《六骏图》创作于1942年。马是徐悲鸿擅长的题材,《六骏图》将六马组合,呈现于画面之上,构图的安排,墨色的浓淡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画家以线条和墨块简练地挥写出运动中的马群,以画面中部第三匹马为核心,马与马之间的关系疏密有致,上下空间饱满,彰显出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透视融入画中,充分展示了六匹马在旷野奔驰的姿态,使人们体会到骏马聚集一处、风驰电掣时带来的强大冲击。也正是这种“群奔”的魄力和速度,寄托着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奋发图强的心声。

· 《徐悲鸿夫人像徐悲鸿 1947

《徐悲鸿夫人像》,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时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徐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 《和合二仙图徐悲鸿

为答谢帮办父亲丧事的厨师,少年徐悲鸿创作了这幅《和合二仙》。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他最早的作品。画作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合二仙”为创作主题,设色淡雅,人物神形毕肖,上题“甲寅仲冬神州少年”,并钤“江南贫侠”印章。《和合二仙》传递着和谐吉祥的美好祝愿,凝集着徐悲鸿对父亲的挚爱和孝心,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对这幅画给予了无限的深情,亲自撰写了配题对联:“和风谐美仙子福音传孝道,合家吉祥悲鸿遗墨喻平安”。

· 《红叶喜鹊徐悲鸿 1953

《红叶喜鹊》创作于1953年,是徐悲鸿的绝笔。廖静文曾说:“此乃悲鸿去世前三日所作,故为彼中国画之绝笔也;览之无限伤感。但以红叶双鹊之作终其艰苦多难之一生,亦可告慰悲鸿之英灵也;愿藏着爱之宝之。” 喜鹊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寓意“喜上眉梢”等许多美好心愿,徐悲鸿也曾多次画喜鹊赠友。《红叶喜鹊》以简单凝练的喜鹊、红叶、枝干构图。两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枫树枝干浓淡晕写,辅以线条别具气势,红叶疏密有致,着色雅致。整幅画面树静枝拂,鹊跃纸面,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 《九方皋徐悲鸿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画作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其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其次是其构图布局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在这幅巨构中,画家的素描能力与造型天赋得到了高度发挥,但这种发挥一点也不牵强,造型与笔线胶合在一起,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题材之古与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难忘。

· 《老妇徐悲鸿

《老妇》就是大师28岁时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的作品。在近代美术界,徐悲鸿的肖像油画技巧之高、声名之盛,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这幅油画无论是色彩层次、光线变化,还是起伏肌理,技法水准都相当高。虽然油画由于保管不妥,表面已有剥落并产生裂纹,但所绘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很是传神。

·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 1928-1930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油画代表作之一,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说的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旧王族田横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众五百人入居海岛,刘邦建汉后派人招降,田横告别众人赴洛阳,途中拔剑自刎,五百壮士闻之也全部自杀殉节。画面描写田横与五百壮士告别时的情景,身着暗红紫袍的田横昂头拱手、正气凛然,众壮士或摩拳擦掌或低头饮泣,气氛悲壮。当时画家虽然不可能对这一行动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但借此历史事故表达出针对当时的反动统治和社会黑暗的愤恨以及对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很有意思的是,徐悲鸿把众壮士中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这也是画家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丨声 明丨卑之毋甚高论,惟有勤而行之。勤而行之传习社每天采撷中外人文艺术领域思想者的观点文章、艺术家的最新作品与朋友们分享!

而行之传习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