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徐悲鴻的藝術視界:從大師的代表作窺見其價值觀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爲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 《撫貓人像》徐悲鴻1924

《撫貓人像》右上角有“悲鴻”簽名。繪於麻布上。這是徐悲鴻大師在留法期間完成的另一幅畫作。一位年輕少婦,她身着色調偏暗的粉紅色旗袍,一手抱着一隻白色可愛的貓,一手撫摸着貓,貓兩眼炯炯有神;少婦神情安詳露出微笑,睜大雙眼,一頭利落的短髮,顯得很有精神和活力。背景上露出男人的頭像,顯然是這位少婦的丈夫,對作品主體人物形象起到了襯托作用。這是以蔣碧微和畫家自己爲題材創作的。

· 奴隸與獅》徐悲鴻 1924

《奴隸與獅》畫作取材於西方古代神話,表現對象是一頭受傷的雄獅和一個被蹂躪的奴隸。這幅巨幅油畫展示了徐悲鴻刻畫人物和動物的高超技藝。

· 《柱棍老人徐悲鴻 1924

《柱棍老人》最微妙地體現了人體肌肉、曲線的變化。這件素描作品採用了東方式的用線,在對人物輪廓的勾勒上,非常微妙地用了東方筆觸,成爲經典。

· 《簫聲徐悲鴻 1926

《簫聲》右下側有題字“悲鴻,丙寅冬”。畫家自認爲:“是歲丙寅,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1925年秋徐悲鴻自法國經新加坡返國,發現中國之油畫受法國畫商宣傳影響“渾沌殆不可救”,於是於1926年春末又復去法國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同年10月返法,故這幅《簫聲》當完成於法國。畫一中國青年女子側身而坐吹簫。簫爲中國傳統管樂器,竹製單管直吹,發音清幽。女子吹簫時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爲幽靜田園景象,老樹身影與飛翔的白鶴隱約可見。從畫面上,我們似乎可以聽到那傳達人物情思的清幽悅耳的簫聲。

· 《傒我後徐悲鴻1930-1933

《傒我後》取材於《尚書·仲虺之誥》:“奚我後,後來其蘇。”描寫夏桀暴虐,在他的統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湯帶兵去討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們來解救。大地乾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樹根,人們的眼睛裏燃燒着焦灼的期待。《傒我後》更多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鄉土情懷。其主題由歌頌英雄忠烈高節轉向了貧苦百姓艱難生活,無疑使作品在藝術成就之外具備了反思現實的社會價值。這是歐洲傳統繪畫特別是古典主義所缺失的。當然,作品也參照了一些西方繪畫語言要素。如藉助包頭巾、餵奶的婦人處在畫面較爲突出的前景,達到引人入勝效果。除了表現母愛之外,似乎也暗示着希望即將到來,因乳房和孩子都是希望的象徵。”

· 《燕燕于飛圖徐悲鴻1935

《燕燕于飛圖》作於1935年,就是那一年,大師與孫多慈轟轟烈烈的師生戀被迫結束。徐忍痛別離之後,借《詩經》抒情,以莊姜自比,畫了這幅《燕燕于飛圖》隱晦表達相思之苦。提識曰“乙亥初秋,寫莊姜燕燕于飛之詩以遣悲懷”,下扣一枚殷紅的“悲”字心形印。

· 《巴人汲水圖徐悲鴻 1938

《巴人汲水圖》創作於1938年,被譽爲徐悲鴻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整幅畫作高3米,寬0.62米。1938年展出時,即被譽爲“五百年來罕見之作”。 《巴人汲水圖》是一幅真實記錄民衆階層生存景象的藝術珍品,其意義最突出體現在其現實性。儘管是否需要或堅持現實性、需要多大程度的現實性一度是中國現代繪畫領域長期討論的話題,且一度被當時宣揚“爲藝術而藝術”的藝術家們詆譭甚多,但誰也不能否認,在一個非常時期,——尤其是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交熾而戰亂頻仍的現實處境下——,現實性具有無可比擬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

· 《放下你的鞭子徐悲鴻 1939

《放下你的鞭子》是中國現實主義畫家徐悲鴻1939年的油畫作品,徐悲鴻在新加坡逗留期間完成了這幅畫。《放下你的鞭子》在多次展示後於1954年從公衆視野中消失,直至2007年才重新出現。 1939年十月,徐悲鴻在新加坡期間,遇到了街頭戲劇表演“放下你的鞭子”的女演員王瑩,併爲其畫了一幅真人大小的肖像。該幅畫描繪的是一個女孩和她的父親逃離被日本佔領的中國東北,在街頭謀生的事情。他們唱着關於日本佔領下的艱難,激發了他們的聽衆支持抗日戰爭。

· 《負傷之獅徐悲鴻 1938

《負傷之獅》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着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畫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着堅強與力量。

· 《珍妮小姐畫像徐悲鴻 1939

《珍妮小姐畫像》是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爲了支持國內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爲當時星洲名媛。在當時傳爲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爲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爲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爲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爲《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 《愚公移山徐悲鴻 1940

《愚公移山》創作完成於1940年。它取材於中國廣爲人知的寓言故事。在構圖上,畫作突破了傳統人物畫的格局,不僅把裸體人像放入嚴肅繪畫題材,而且讓人物集中並列,頂天立地,佔滿畫面空間,體現出強烈的感染力。畫面中心的愚公白髮長鬚,老而彌堅;身旁的開山者體態健碩,揮鋤掘石;前景一排開山者高近真人,呼之欲出。整個畫面傳達出團結一心,無堅不摧的力量。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世紀審視這幅“偉大之圖”,巨幅的畫卷,肌肉的力量,依然能讓人們感受到畫家創作時血脈與靈魂的迸發,感受到那股能點燃一切的熾熱情感。

· 《泰戈爾徐悲鴻1940

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赴詩人創辦的印度國際大學舉辦畫展和講學,與詩人交往甚深,曾多次爲泰戈爾畫像和畫馬贈泰戈爾。此畫是一幅成功的泰戈爾肖像畫。畫家在這幅畫中明顯地運用了西方的繪畫方法,但是呈現出來的仍然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人物造型以線爲主,臉部染色結合素描方法,以形寫神,這是徐悲鴻開創的肖像畫法,個人風格明顯。圖中背景以中國的傳統花鳥畫方法處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徵。畫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內在心理刻畫,整個畫面顯出文雅、靜寂,文化氛圍濃厚。

· 《奔馬圖徐悲鴻 1941

《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溼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 《羣馬徐悲鴻 1940

《羣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羣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羣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衆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爲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 《六駿圖徐悲鴻 1942

《六駿圖》創作於1942年。馬是徐悲鴻擅長的題材,《六駿圖》將六馬組合,呈現於畫面之上,構圖的安排,墨色的濃淡都體現了畫家紮實的繪畫功底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畫家以線條和墨塊簡練地揮寫出運動中的馬羣,以畫面中部第三匹馬爲核心,馬與馬之間的關係疏密有致,上下空間飽滿,彰顯出一往無前的磅礴氣勢。 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透視融入畫中,充分展示了六匹馬在曠野奔馳的姿態,使人們體會到駿馬聚集一處、風馳電掣時帶來的強大沖擊。也正是這種“羣奔”的魄力和速度,寄託着中華民族追求自由、奮發圖強的心聲。

· 《徐悲鴻夫人像徐悲鴻 1947

《徐悲鴻夫人像》,徐悲鴻與廖靜文於1946年1月結婚,這幅題爲《徐悲鴻夫人像》的油畫畫的即是廖靜文。此時徐悲鴻已北上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當時北平一部分進步美術工作者組織的北平美術作家協會也推舉徐悲鴻爲名譽會長,與國民黨所組織的“北平美術會”相對立。畫中的徐夫人身着紫色長衣,靠在一棕色沙發上,兩手扶着一紅色布包,人物表情端莊文靜而容光煥發。背景爲暗紅色窗格子和淺綠色玉蘭盆景及吐豔的紅梅,看來這是冬天的室內景象。整個畫面的色調偏暖,用色和諧而富有變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畫細緻,兩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 《和合二仙圖徐悲鴻

爲答謝幫辦父親喪事的廚師,少年徐悲鴻創作了這幅《和合二仙》。這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他最早的作品。畫作以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和合二仙”爲創作主題,設色淡雅,人物神形畢肖,上題“甲寅仲冬神州少年”,並鈐“江南貧俠”印章。《和合二仙》傳遞着和諧吉祥的美好祝願,凝集着徐悲鴻對父親的摯愛和孝心,同時也蘊含着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作爲徐悲鴻先生的夫人,廖靜文女士對這幅畫給予了無限的深情,親自撰寫了配題對聯:“和風諧美仙子福音傳孝道,閤家吉祥悲鴻遺墨喻平安”。

· 《紅葉喜鵲徐悲鴻 1953

《紅葉喜鵲》創作於1953年,是徐悲鴻的絕筆。廖靜文曾說:“此乃悲鴻去世前三日所作,故爲彼中國畫之絕筆也;覽之無限傷感。但以紅葉雙鵲之作終其艱苦多難之一生,亦可告慰悲鴻之英靈也;願藏着愛之寶之。” 喜鵲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寓意“喜上眉梢”等許多美好心願,徐悲鴻也曾多次畫喜鵲贈友。《紅葉喜鵲》以簡單凝練的喜鵲、紅葉、枝幹構圖。兩隻喜鵲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楓樹枝幹濃淡暈寫,輔以線條別具氣勢,紅葉疏密有致,着色雅緻。整幅畫面樹靜枝拂,鵲躍紙面,充滿着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許。

· 《九方皋徐悲鴻

《九方皋》故事記載於《列子》:伯樂暮年之向秦穆推薦九方皋找千里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線爲主要表現手段和描繪方式的優秀的中國畫作品。畫作代表了二十世紀前期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可以與蔣兆和的《流民圖》相媲美。首先是其意境真實,氣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載”;其次是其構圖佈局主次、虛實、開合相得益彰,人與馬,掩映生姿;再者,人與馬造型嚴謹而生動,概括而傳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設色古雅質樸。在這幅巨構中,畫家的素描能力與造型天賦得到了高度發揮,但這種發揮一點也不牽強,造型與筆線膠合在一起,兩者並不是孤立的、分離的。題材之古與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難忘。

· 《老婦徐悲鴻

《老婦》就是大師28歲時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的作品。在近代美術界,徐悲鴻的肖像油畫技巧之高、聲名之盛,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這幅油畫無論是色彩層次、光線變化,還是起伏肌理,技法水準都相當高。雖然油畫由於保管不妥,表面已有剝落併產生裂紋,但所繪人物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很是傳神。

· 《田橫五百士徐悲鴻 1928-1930

《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油畫代表作之一,場面宏大、人物衆多。作品取材於《史記·田儋列傳》,說的是戰國時代齊國的舊王族田橫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率衆五百人入居海島,劉邦建漢後派人招降,田橫告別衆人赴洛陽,途中拔劍自刎,五百壯士聞之也全部自殺殉節。畫面描寫田橫與五百壯士告別時的情景,身着暗紅紫袍的田橫昂頭拱手、正氣凜然,衆壯士或摩拳擦掌或低頭飲泣,氣氛悲壯。當時畫家雖然不可能對這一行動作出正確的歷史評價,但藉此歷史事故表達出針對當時的反動統治和社會黑暗的憤恨以及對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頌。很有意思的是,徐悲鴻把衆壯士中那個身着黃衣者畫成了自己的形象,這也是畫家不畏強暴的正義感的一種形象表達。

丨聲 明丨卑之毋甚高論,惟有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傳習社每天採擷中外人文藝術領域思想者的觀點文章、藝術家的最新作品與朋友們分享!

而行之傳習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