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熱水。先將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回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先將手放在熱水中,再放回溫水中,會感到溫水涼。同一杯溫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感覺。這是“知覺對比”對人們產生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對比影響人們的認知。

“知覺對比”對人們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將它用在銷售中是有很大威力的。假設你認爲公司的某個產品特別適合某位客戶,那你就可以通過重點介紹該產品,同時對其他產品一帶而過的方式來增大該客戶購買的可能性。

還有的商家只是巧妙地在兩件商品間形成對比,就促進了兩者的銷量。這裏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日本有一家專門經營電子玩具的商店。商店新引進了兩種不同型號、質量相差無幾、價錢一樣的電子遊戲機。可是擺在櫃檯上的這兩種遊戲機卻很少有人購買,這令商店老闆一籌莫展。

這時正好新招了一位女店員,她爲店老闆出了一個好主意。她建議把型號小的那種遊戲機的標價從80元提到160元,型號較大的遊戲機標價不變。

這樣一來,當顧客進到店裏,看到型號又大,價格又便宜的遊戲機並不比標價高的那種質量差,以爲撿到了便宜,機會難得,便毫不猶豫地將其買下。而另外一些有錢人在看到型號小,價格反而比型號大的遊戲機更貴時,以爲遇到了“真貨”,趕緊慷慨解囊,買回去當作上好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的孩子。很快,幾千臺兩種型號的遊戲機就被搶購一空。

原本無人問津的兩種遊戲機,在價格沒有降低反而有一款略有提高的情況下,竟然變得出奇得暢銷?這其中的奧祕就是商家恰當地對顧客運用了“知覺對比”的心理戰術。

爲什麼年終獎少了,員工們依然興高采烈?

經濟不景氣時期,有一家向來營運很好的公司,盈餘大幅滑落,老闆爲?能發給員工一個月的年終獎金而憂心:“許多員工都以爲?以拿到至少兩個月的獎金,恐怕飛機票、新傢俱都訂好了,只等拿了獎金去付賬呢!”

經理也愁眉苦臉:“就像給孩子糖喫,每次都給一大把,現在突然變成兩顆了,孩子一定會吵。”從經理的這句漫不經心的話裏,老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兩天後,公司傳出消息:“由於運營不佳,公司年底不僅要裁員,就連年終的聚會晚宴,可能都要取消。”聽到這個消息,公司上下頓時人心惶惶。每個人都在猜,被裁的那個會不會是自己呢?

過了幾天,又有消息宣佈:“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在一條船上,要同舟共濟,再怎麼艱難,也絕不會犧牲共患難的同事,就是年終獎金,不可能發了。”

聽說不裁員,大家放下了心上的大石頭。不至於捲鋪蓋的喜悅,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

突然,老闆召集各主管開緊急會議。員工們面面相覷,不知道又有什麼狀況出現。幾分鐘後,主管們紛紛衝進自己的部門,興奮地高喊着:“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的,整整一個月,馬上就會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剎時,整個公司,淹沒在一片歡呼聲中。

公司“年終獎事件”之所以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於老闆的這一加法策略的成功運用。先把誇大了的最壞的結果告訴員工,有目的的先給他們做好前期的心理鋪墊,降低他們的心理預期。然後再一步步地“加碼”,還原目的的本來面目,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人的感受就是這樣微妙,想要的越多,失望也越大。如果事先有最壞的打算,得到的意外驚喜度也就加倍高。

左邊一圈一圈的是正圓型,右邊一圈一圈的是標準的正方形,你的眼睛信嗎?這是比較典型的利用背景干擾視覺判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