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这时确定名单就不能只考虑功臣本人,而是要同时考虑功臣的家庭情况、后代情况,就如房玄龄和杜如晦,唐朝对他们功臣身份的认同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由于他们的后代出了事儿,因此,无法继续享受实封,相应的,神龙初年的制书中也就不会有他们的名字。四、神龙初年实封功臣名单中没有尉迟敬德的原因分析。

根据《唐会要》卷九十记载,神龙二年(706,一说神龙元年,705)七月十四日,唐中宗下过一道制书,具体内容是关于实封功臣的:

功臣段志元(段志玄)、屈突通、萧瑀、李靖、秦叔宝、长孙顺德、刘宏基(刘弘基)、宇文士及、钱九陇、程知节、庞卿恽、窦琮(疑为窦轨)、苑君璋、李子和、张平高、张公谨、梁洛仁、安修仁、秦行师、独孤彦云、苏定方、李安远、郑仁泰、杜君绰、李孟尝等二十五家,所食实封,并依旧给。

该制书所列举的实封功臣,绝大部分是武德九年(626)十月就确定的,因此,该制书相当于在神龙革命恢复李唐后,对唐初实封功臣的一次确认。

但是,将该制书所列的25位实封功臣与武德九年(626)的实封功臣对比后就会发现,二者并不完全相同,神龙初年的实封功臣比武德九年要少很多,少的功臣中就有尉迟敬德。有人据此认为,这反映出李唐对尉迟敬德的重新评价,由于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李元吉、“宿卫”李渊,对李唐最高权力斗争介入太深,因此,引起了后来李唐统治者的反感,所以在神龙初年确认实封功臣时,将尉迟敬德排除在外了。

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我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神龙初年与武德九年(626)实封功臣对比

武德九年(626)的实封功臣名单,这里以《旧唐书》太宗本纪的记载为准,实封300户以上的功臣共计43人。

神龙初年的实封功臣共计25人,上文已经列出。这25人中,实封300户以下的功臣3人(独孤彦云、郑仁泰、杜君绰),贞观元年(627)以后增加的功臣3人(苑君璋、梁洛仁、苏定方),因此,对应武德九年(626)实封300户以上的功臣是19人。

为方便对比,我做了一张简表如下:

上表中,李靖武德九年(626)实封400户,后在贞观初年增加至500户。

也就是说,武德九年(626)的43位实封功臣,到了神龙初年,只剩下19位。那么,其余24位为什么没有了呢?

二、减少的24位实封功臣分析

对于减少的24位实封功臣,我逐一查阅了史书,发现,其中14位是因为后来犯事儿受到处罚而失去了实封,具体如下:

但是,另外10位功臣,从目前我查阅的史料来看,找不到他们及其后代因事被削除实封的记录,这10人的具体名单如下:

如果大家手中有其他相关史料,欢迎补充。

就目前的分析可知,尉迟敬德不见于神龙初年实封功臣名单并不是特例,类似情况的共有10人。篇幅所限,本文不对这10人一一进行分析,只重点对尉迟敬德进行分析。

三、唐朝对尉迟敬德的评价

尉迟敬德不见于神龙初年实封功臣名单,是否意味着李唐对尉迟敬德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呢?

不是的。

一直到唐朝中后期,唐朝对尉迟敬德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朝将武德以来的实封陪葬配飨功臣划分等级,根据当年十二月最终确定的名单,功臣之中,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程知节等34人均属上等,李神通等50人为次等。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唐朝确定了武成王(姜子牙)庙的十哲和七十二弟子,其中,唐代将领进入十哲的是李靖和李勣,进入七十二弟子的包括:

李孝恭、尉迟敬德、苏定方、裴行俭、王孝杰、张仁愿、王晙、郭元振、李光弼、郭子仪。

可见,唐朝对尉迟敬德的评价是很高的。

既然如此,为何神龙初年的实封功臣名单中没有尉迟敬德呢?

四、神龙初年实封功臣名单中没有尉迟敬德的原因分析

神龙初年确定唐初的实封功臣的时候,这些功臣已经全部作古了,此时确定名单,实际上针对的是这些功臣的家庭,正因为如此,唐中宗的制书用的措辞是“二十五家”。

因此,这时确定名单就不能只考虑功臣本人,而是要同时考虑功臣的家庭情况、后代情况,就如房玄龄和杜如晦,唐朝对他们功臣身份的认同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由于他们的后代出了事儿,因此,无法继续享受实封,相应的,神龙初年的制书中也就不会有他们的名字。

房玄龄

杜如晦

对于尉迟敬德而言,唐朝对他本人的功臣身份的认同也是没有改变的,但是,尉迟敬德的后人是否能享受到祖上这1300户实封呢?

按照唐朝制度,实封与封爵不同,封爵由嫡子继承,但实封是由其后代成员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割继承,非承嫡房至玄孙不再拥有分割继承的权力,其份额会转入承嫡房。

尉迟敬德去世后,其子尉迟宝琳袭爵,根据南宋陈思道人《宝刻丛编》对尉迟宝琳碑的记载:

唐司卫卿(卫尉卿)尉迟宝琳碑,侍中、中书令、行右丞相许敬宗撰,膳部员外郎值弘文馆王知敬书。宝琳字元瑜,敬德之子,官至司卫卿(卫尉卿),碑以咸亨元年(670)正月立。

可见,尉迟宝琳时期,尉迟家族基本属于平稳发展,尉迟宝琳正常袭爵,相应的尉迟敬德家族也就正常享受实封。尉迟宝琳本人是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正月前不久去世的。

但是,这段时间,尉迟敬德家族也经历了一些风浪。

根据《新唐书》列传126记载,高宗时期,尉迟宝琳曾胁迫一名女子做妾,而被当时的一名侍御史刘藏器弹劾,对此,尉迟宝琳还非常强硬,私下向高宗请求不要归还这名女子,“宝琳私请帝止其还”,最后在刘藏器的坚持下,高宗还是命令尉迟宝琳归还该女子。这件事情表面来看,尉迟宝琳的表现很不堪,但是,后来高宗准备提拔刘藏器的时候,宰相魏玄同对刘藏器的评价是“守道不笃”(不能坚持原则),则此事是否就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背后是否有其他隐情,就不太好说了。

另据《新唐书》列传37韩思彦传记载,高宗时期,尉迟敬德的后代曾被人诬陷犯有大逆之罪,属于十恶重罪,幸得监察御史韩思彦洗脱冤情,“尉迟敬德子姓陷大逆,思彦按释其冤”。据此看,早在高宗时期,就有人在算计尉迟敬德家族。但由于韩思彦秉公处理,尉迟敬德家族暂无大事。

但是,从目前史料来看,至迟在武则天称帝前夕,尉迟敬德的鄂国公爵位,已经不归其家族所有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载初元年)腊月,辛未,以僧怀义为右卫大将军,赐爵鄂国公。

载初元年腊月,实际上是永昌元年(689)十二月,而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则发生在天授元年(690)九月。也就是说,僧怀义获得鄂国公爵位时,国号仍然是唐,皇帝仍然是睿宗李旦,因此,这个“鄂国公”仍然是唐朝的爵位,而唐朝是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鄂国公的。据此看,至迟在载初元年腊月(即永昌元年(689)十二月),尉迟敬德的后人已经失去了鄂国公爵位,相应的失去了1300户的实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的原因很多,例如尉迟敬德的后人在高宗时期受到处分,或者在武则天时期受到处分,或者是自然原因绝嗣等等。那么,具体是哪种原因呢?由于史料缺乏,我不能完全确定,仅仅谈谈我的看法,聊备一说:

(一)自然原因绝嗣

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从目前我能查到的资料看,尉迟敬德的后人情况如下:

儿子有3人:尉迟宝琳、尉迟宝琪、尉迟绍宗;

孙子有4人:尉迟循毓(曾任潞王府仓曹参军)、尉迟修寂、尉迟修俨(皆为尉迟宝琳之子)、尉迟环(尉迟绍宗之子,曾任邛州刺史);

孙女有1人,尉迟宝琳之女,嫁给秦琼嫡子秦某道(墓志阙字);

曾孙女有1人,尉迟环之女,封为河南郡君,嫁给安州刺史杜鹏举。

这里要说明一下,按照《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记载,尉迟环是尉迟敬德的儿子,而按照《唐故杨州高邮县尉尉迟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尉迟环是尉迟敬德的孙子。

查尉迟环的女儿去世于天宝四年(745),如果尉迟环是尉迟敬德的儿子,则时间跨度太大,因此,我认为,尉迟环应该是尉迟敬德的孙子。

尉迟环出任邛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将其定在了开元初年。据此看,在神龙初年的时候,尉迟敬德是有后人的,至少尉迟环是在正常发展的。虽然尉迟环不一定是尉迟敬德的嫡孙,但是,根据唐代封爵令的规定,在无嫡子或嫡子有罪有病的情况下,可以由庶子继承爵位。

据此,自然绝嗣可以排除。

(二)武则天时期受到处分

武则天

武则天时期,为巩固统治,大肆杀戮大臣,唐初的很多功臣家族也没有幸免。那么,尉迟敬德家族是否可能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打击呢?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因为在武则天时期受打击的家族,在神龙政变后,大批量进行了平反,据《资治通鉴》记载,神龙元年(705)三月:

制:“文明(文明元年,684)已来破家子孙皆复旧资荫,唯徐敬业、裴炎不在免限。”

可见,如果尉迟敬德家族是在武则天时期受到的迫害,那么,只要还有子孙在,就会随着神龙元年(705)三月的这份制书而一并平反,爵位和实封相应回归。

而神龙初年至少尉迟环还在,因此,武则天时期受到处分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

(三)高宗时受到处分

李治

上面引文已经提到,高宗时期,至少有两次针对尉迟敬德家族的打击,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打击呢?不能完全确定。但据此看,尉迟敬德家族有可能在高宗时期已经受到处分。

如果是在高宗时期受到的处分,则尉迟敬德家族倒是有可能受打击不大,因为高宗下手整体上比武则天温和,可能不会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只是削除爵位和实封而已,尉迟敬德的后人还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但由于发生在文明元年(684)以前,不在平反之列。

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针对尉迟敬德后人的,唐朝对尉迟敬德本人的认定,从来没有改变过。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