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是隋末唐初的一员战将,最初投奔翟让,是瓦岗军诸将之一,后跟随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改投王世充。李世民率军讨伐王世充时,单雄信曾试图枪刺李世民,后王世充投降后,单雄信被斩杀于洛阳。

单雄信

长期以来,包括《资治通鉴》编者司马光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李世民下令杀死的单雄信,现在网上更有人怀疑李世民是因为曾险些被单雄信刺中,蓄意报复才杀死了单雄信。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单雄信被杀的基本情况

武德四年(621)五月丙寅(初九日),王世充开洛阳城门,向李世民投降。

此后,唐朝对王世充政权的核心成员进行清算,据《新唐书》列传10王世充传记载:

其黄门侍郎薛德音以移檄嫚逆,崔弘丹造弩多伤士,前诛之;又收段达、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张童仁、朱粲、王德仁等斩洛渚上。

可见,单雄信是作为王世充的核心成员之一,被杀于洛水之上。

那么。是谁下令杀死单雄信的呢?史书记载不尽一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李渊下令杀的,依据在《旧唐书》列传17李勣传,在单雄信被杀前夕,因单雄信是李勣的故人,李勣为单雄信求情,结果“高祖不许”。

李渊

二是李世民下令杀的,依据在《资治通鉴》武德四年(621),同样是李绩为单雄信求情,结果“世民不许”。

李世民

同样一件事,为何有两种记载呢?原因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对《旧唐书》的记载有质疑,质疑的理由是:

按太宗得洛城即诛雄信,何尝禀命于高祖,盖太宗时史臣叙高祖时事,有诛杀不厌众心者,皆称高祖之命,掩太宗之失,如屠夏县之类皆是也。

司马光认为,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就诛杀了单雄信,未曾向李渊请示。

司马光的这一质疑是否合理呢?我个人认为,依据并不充分,因为史书并未明确记载单雄信被杀的时间,而洛阳开成投降是在五月初九日,李世民返回长安是在七月甲子(初九日),也就是说李世民在洛阳待了将近2个月,而洛阳到长安,快马往来,不过数日,李世民有充足的时间向李渊请示,因此,不能因为单雄信在洛阳被杀,就肯定是李世民下令杀的,也有可能是李世民请示李渊后杀的,甚至可能是李渊命令李世民杀的,李世民只是奉命执行。

那么,到底是谁下令杀的单雄信呢?综合各种史料之后,我认为,单雄信是李渊下令杀的,李世民只是奉命执行而已。下面我详细谈谈我的观点。

二、从刘师立的经历看李世民的权限

据《册府元龟》卷99记载:

刘师立,初为王世充骑将。武德中,洛阳既平,师立罪当诛,太宗惜其勇,力保获得免,引为左亲卫,特蒙委接,任以心膂。

据此看,刘师立当年也是王世充手下的将领,洛阳平定后,刘师立原本也在被杀之列,但是被李世民救了下来,李世民怎么救的呢?“太宗惜其勇,力保获得免”,李世民是力保刘师立,刘师立才免于被杀,李世民向谁力保呢?很显然,只能是向李渊力保。

《册府元龟》的这条记载,很明白的告诉我们,李世民并没有处决或赦免王世充政权核心成员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属于皇帝李渊的。

不过很可惜,《册府元龟》收录的这条记载,在《旧唐书》里被无端简化成了“太宗惜其才,特免之”(《旧唐书》列传7),意思相应的就变模糊了,让人不知道到底是李世民通过向李渊求情赦免了刘师立,还是李世民直接赦免了刘师立。这是《旧唐书》编写时的一个疏忽之处,特此说明。

三、从李世勣的求情方式看其求情对象是谁

李世勣

李世勣是如何求情的呢?《旧唐书》列传17李勣传有明确记载:

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册府元龟》卷804记载略同。

通过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到2个问题:

(一)李世勣是正式上表求情的。

“勣表称”,可见,李世勣为单雄信的事情专门上了表。请注意,表是什么?这是古代向君主呈文的一种格式。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李世勣既然是上表了,则他必然是向君主李渊上表求情,李世民当时仅仅是秦王,李世勣向李世民上表,这是谁要造反呀?

此外,李世勣当时跟随李世民一起攻打洛阳,他就在李世民身边,有事儿直接向李世民当面说即可,关键时刻还可声泪俱下,增加感染力,何必费劲写下来呢?

(二)李世勣请求以自己的官爵来赎单雄信

李世勣提出,“请以官爵赎之”,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单雄信,李世勣当时官职是左武候大将军(正三品),爵位是曹国公。要罢免正三品的左武候大将军,削除国公级别的爵位,李世民有这个权力吗?当时有这个权力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帝李渊。

因此,李世勣必然是向李渊求情,不可能向李世民求情。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下令杀死单雄信的,是皇帝李渊,李世民只是奉命执行而已。

四、杀死单雄信的原因

那李渊为什么要杀单雄信呢?通读初唐历史就会发现,这是李渊的一贯做法,对于那些对抗到底的敌对势力,平定以后,必然要诛杀其核心成员。

攻克长安后,“执阴世师、骨仪等,数以贪婪苛酷,且拒义师,俱斩之,死者十馀人”(《资治通鉴》义宁元年)。

平定薛秦后,“以仁杲归于京师,及其首帅数十人皆斩之”(《旧唐书》列传5)。

平定夏县后,“诏胜兵者悉斩之”(《资治通鉴》武德三年引《高祖实录》)。

后来平定刘黑闼后,“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资治通鉴》武德五年)。

因此,武德四年(621)平定王世充后,诛杀所谓首恶十余人,也是李渊的一贯手段,正如《旧唐书》李勣传所言,“依例处死”而已。

对于李渊的这一手,李渊的对手也是非常清楚的。武德四年(621)平定窦建德后,李渊征召窦建德旧将到长安,我们看看窦建德的旧将们是怎么说的:

会上征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及雅贤等,于是愿等相谓曰:“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资治通鉴》)

五、李世民的态度及与李渊的分歧原因

那么,李世民在单雄信事件中的态度是什么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有可能李世民什么也没说,也有可能营救了,但是没救下来。不过,从此前李世民平薛秦时试图收留薛仁杲等人、平刘武周时收留尉迟敬德、以及平王世充时营救刘师立的情况看,李世民是不主张随便杀掉对方将领的。

那么,杀掉对方主要将领,是否就如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所说,是“诛杀不厌众心者”,是一种过失呢?

我觉得不是,这是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李世民主张留用敌方将领,是从打赢战争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打赢新的敌人,就需要尽可能把人才网罗到自己这边。李渊主张诛杀敌方将领,是从稳定统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大量留用敌方将领,自己阵营的成分就过于复杂,一旦驾驭不好,容易出现危险,此外,对负隅顽抗的敌人过于宽容,也不利于警告那些仍在与李唐作对的势力。双方均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以上是我对单雄信事件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