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千年運河、文脈傳承。貫穿山東境內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五市的京杭大運河,是我省的第四處世界文化遺產。近年來,伴隨大運河通航工程的推進,沿線城市文化旅遊發展也漸成熱點。山東積極探索大運河文化保護與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打造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品牌,實現文旅產業帶動運河沿岸經濟繁榮?5月3日-6日,在揚州舉辦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上,衆多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與省外的實踐探索,或爲山東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提供借鑑。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大運河遺產中河臺兒莊段照片

大運河上下2500多年,蜿蜒3500多公里,是中華民族奔流不息的命脈。運河文化是我國“活”的、流動的文化遺產,孕育了豐富的江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等,繁榮了8省市衆多經貿城鎮。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開發,重塑大運河的繁榮,讓運河“活”起來,是擺在沿線8省市的一道重要課題。

以點帶面

打出“魯風運河”文旅牌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作爲明清時期有名的水旱碼頭、商貿重鎮,時下的棗莊市臺兒莊古城,每到夜晚,燈火輝煌,遊人如織,再現了當年的“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

“留古、復古、承古、用古”,棗莊市按照“原空間、原尺度、原風貌、原材料、原工藝、原地工匠”的標準,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築,在運河沿岸建設起的這座古城景區,在原有面貌、形態、規制等歷史基因上覆活起來。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不僅一個古城實現了復興,古城還帶動了運河沿岸各相關產業的發展。運河美食、茶樓住宿、休閒公園等配套服務設施應運而生,順勢繁榮。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聊城京杭運河樣板段工程示意圖

在聊城,京杭運河示範段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該項目南段區域爲休閒康健綠地區域,具有休憩、集散、餐飲、零售功能,滿足周邊居民休閒康健需要;中段區域爲京杭運河古船閘遺址文化區域,以濱水碼頭、四河頭船閘公園爲主題,設計跨徒駭河人行景觀天橋;北段區域爲運河文化展示區,景觀風貌展示以“文化+休閒”爲主題。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據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劉光輝介紹,聊城還將舉辦第五屆運河論壇,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運河周邊城鎮建設與開發等工作,把運河沿線的文化旅遊資源關聯起來,打造文化旅遊精品。

當前,我省正深挖山東運河沿線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以運河爲廊道,以城市爲節點,以點帶面,構建江北都江堰、魯運河體驗、舌尖上的運河等帶狀遺產旅遊目的地產品集羣,打造“魯風運河”文化旅遊品牌。

省外經驗

各類活動競相綻放

運河繁華在,文化韻味長。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好契機。省外大運河沿線的各省市在保護開發運河上下足了功夫,積累了衆多經驗。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璀璨運河”燈光秀(圖:我蘇網)

5月3日晚,揚州大運河旁,璀璨燈光將古老的運河裝點得分外妖嬈。首場璀璨運河燈光秀表演和歌劇《運之河》如期上演。歌聲飄揚,穿越古今千年的交響,迴盪在運河之上、觀衆耳畔。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圖:我蘇網

近年來,揚州每年都舉辦世界運河論壇,加強運河城市的互聯互動,規劃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和國際交流,特別是充分利用開發運河沿線園林、古宅、古村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豐富多彩的戲劇、曲藝、民俗、公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打造成文化旅遊產品,豐富市民遊客的運河遊覽體驗。去年底,江蘇省還設立了首期規模爲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融合發展,組建省級重點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等。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滄州運河段

而在河北滄州,他們正在實施大運河文化和旅遊帶計劃,建設滄州運河景觀帶、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吳橋山水田園綜合體、吳橋雜技服務中心、吳橋運河公園、東光運河文化旅遊帶、泊頭市運河景觀帶、泊頭市工藝鑄造小鎮、南皮縣文化展覽中心等項目。北京市通州區則着手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鄭州市惠濟區着力打造一個文化體驗、生態旅遊、商務度假、娛樂休閒和研學教育等文旅深度融合的古滎大運河文化區。

大運河沿岸各城市正抓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契機,以運河爲平臺和紐帶,構建獨具特色的地域產業格局。

專家建議

聯盟合作守正創新

運河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當前,包括我省在內的不少省市對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整體還處於較低水平,對大運河文化價值的認識還不夠。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表示,深化對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是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相關部門要對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分類,在大運河文旅資源梳理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利用與轉化。

大運河是一個巨大的線性文化帶,保護與開發不能因行政劃分而人爲割裂,沿線省市要加強聯繫,攜手共同推動大運河的發展。當前,民間自發形成了譬如旅遊、文化帶建設、智庫、文化館、全媒體等各類聯盟。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該充分鼓勵並利用好這些聯盟,從頂層設計上解決聯盟發展中發現的品牌形象不清晰、產品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副主席、原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認爲,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現在各地叫“運河之都”的城市不下4個,大運河的開發要發揮各類聯盟和平臺的作用,加大在國際上的宣傳推廣,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做大做強入境旅遊,通過外國遊客“走進來”帶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京杭大運河旅遊規劃總規劃師、山東旅遊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國忠認爲,大運河開發要注意目的地化和產業化。各省市開發大運河不能脫離本土文化實際,照搬其他地方的“風景”,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出獨特的運河文旅產品,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圖片及文章源自文化聊城在線

◆ ◆ ◆ ◆ ◆

關於聊城,關於旅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裏,快掃碼關注收兜裏吧!

打造大運河文旅國際品牌時不我待

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微信公衆平臺

政策方向|資訊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