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已經提到,南京工學院由南京大學調整而來,校址在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四牌樓校區。2002年5月20日,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等九校聯合舉辦百年校慶,還各收到省政府送來的一個銅鼎,上書各校百年校史,一時傳爲佳話。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近日,有人建議在河北設立“中央大學”,力求在2035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頂級水準,這很難不讓人想到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國立中央大學”。

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國立中央大學無疑是一個重量級的存在。從1928年到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只存在了21年,卻在南京這塊希望的田野上播下無數種子,如今江蘇的多所高校都與它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然而,大多數人卻是從真假莫辨的小道消息中瞭解它的存在。“中國也曾有過亞洲第一的大學”、“昔日亞洲最高學府,慘遭一分爲八”,每每讀到這樣的文章,人們都痛心疾首,彷彿昔日的國立中央大學沒分裂,中國就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

正是由於國立中央大學至高無上的地位,今天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學生,還常常在網上爲了誰纔是它的正統繼承人而吵得不可開交。那麼,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到底是什麼來歷?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爲什麼要爭當國立中央大學的繼承者?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真正的繼承者?

真的是亞洲第一嗎

如果你在不同時期點開百度百科“國立中央大學”的詞條,你可能會感到困惑,比如今天的詞條會告訴你: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但2016年3月、2016年5月、2017年10月的詞條,就都沒有這個說法。

這說明,“國立中央大學”的詞條被反覆激烈修改過,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場修改亞洲第一頭銜的戰爭也不會停止。可誰說的纔是真的?有好事者曾經在Twitter上詢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官方賬號,普林斯頓大學是否在1948年發佈過世界大學排名。他得到的答案是:對不起,沒發佈過。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普林斯頓大學否認曾在1948年進行過世界大學排名/twitter

事實上,第一份正式的世界大學排名還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它始於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發佈(ARWU)。在此之前,只有一些機構針對美國高校進行過排名。

因此,當你在互聯網上查找“世界大學排名”加上二十世紀的具體年份的時候,基本搜不到有價值的內容。唯獨有一個例外——就是上面說的1948年,會顯示大量結果,而這些結果全部與“國立中央大學亞洲第一”這則傳聞有關。

不過,雖然“亞洲第一”只是傳說,但國立中央大學在當時全國的地位還是有目共睹的。

以1935年爲例,國立中央大學在學科建置上有文、理、法、教、農、工、醫7個學院、40個系科和牙醫、實驗兩個學校,不僅是當時學科最多的大學,也是自幼稚園、附小、附中、專科、本科到研究院,自成體系的綜合性大學。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1930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wikipedia

規模宏大與充足的經費是分不開的,每年國立中央大學由當時的財政部撥款161萬元。校內的建築、圖書、儀器、設備等耗資將近190萬元,圖書館藏書逾40萬冊,中英文各半。

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這樣的待遇,1934年,國立武漢大學想要建工學院大樓,預算爲40萬元,國民政府卻只撥了20萬元。學校又動用了庚子賠款的12萬元,最後8萬元由平漢鐵路管理局連續10個月補貼8000元才湊成。

評價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除了跟國內同類高校相比,還需要來自國際社會的認可。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和協和醫學院的文、理學士,畢業成績平均在80分以上者,可享有牛津大學之“高級生資格”(Senior Status),即免除9學期學習中的3個學期。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1945年和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就高級生事宜兩次致函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

儘管由於時局動盪等原因,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並未真正享受到這份待遇,牛津大學像易烊千璽發毛巾一樣給全球高校廣發好人卡的動機也有待商榷。但這份邀約至少可以說明,國立中央大學的辦學水平是值得信賴的。

1949年,南京解放,國立中央大學這個曾經由蔣介石擔任校長的學校面臨着尷尬的處境。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爲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的校名在大陸成爲歷史,至於1962年在臺灣覆校,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改稱國立南京大學還不到一年,爲了與國民黨治下作區分,全國的高校校名都去掉“國立”字樣。國立南京大學也接到了同樣的通知。自此,校名去掉“國立”二字,直接稱“南京大學”。

此大學非彼大學

可是,改名後的南京大學,又和之前的國立中央大學有多少聯繫呢?對於49年後中國各地的大學來說,改名只是個開始,遠遠不是結束。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教育部提出,全國高校應該向蘇聯學習,調整院系配置,從英美體系轉變爲蘇聯模式。

不少接受過歐美教育的知名學者,如費孝通、華羅庚等人,都不贊成以蘇聯體制來代替現行的西方教育制度。當時的社論認爲,他們是受了歐美資產階級教育的深重影響,以至於在學習蘇聯的過程中,表現了濃厚的保守思想。爲此,以高校知識分子爲對象的思想改造運動在全國展開。

思想改造完成了,院系調整就可以更好地展開。1952年5月,教育部迅速擬就了《全國高等院系調整計劃(草案)》並開始實施,至1953年基本完成。全國高校數量由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83所。全國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調離本校,之前已經存在的綜合性大學均做了大規模調整重組。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五十年代的南京工學院大門,不遠處就是原國立中央大學的大禮堂/wikipedia

南京大學調出工學院,與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的相關院系組成南京工學院,校址爲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校區;師範學院、農學院、航空系、水利系、森林系等也與其他高校相關院系合併,成立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華東航空學院、華東水利學院、南京林學院等;南京大學的文、理學院是唯二保留下來的,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併後,遷至金陵大學校址,仍名南京大學。

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像個失戀的女孩兒,瘦了一大圈。之前的南京大學共39個系(科),教師479人,學生2627人;調整之後共14個系(科),教師253人,學生1752人。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1952年南京大學院系調整前(左)與調整後(右)師生情況對比

1952年這一年,南京大學過得相當狼狽。在人數最多的地質專修科,教與學的矛盾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而地理系那些按照“指導志願”分配來的學員根本不學習,不但任意曠課,還肆意破壞紀律。

教學上十分混亂,科學研究也幾乎停滯。按照當時的思路,要進行研究,一定要先學習理論和蘇聯先進科學。學習蘇聯,怎麼能不懂俄文呢?於是在寒假的時候,學校又組織了針對教師的俄文突擊,全體教師基本沒有得到休息。

在做年度工作總結的時候,南京大學認爲,這一年所有的成績,是因爲學習蘇聯;這一年中所有的矛盾,是因爲沒有從實際出發學習蘇聯。展望未來,還是要將學習蘇聯進行到底。

1954年,南京大學在校務委員會上形成決議,確定“南京大學歷史自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創辦開始,五二〇爲校慶日”。5月20日不是三江師範學堂開課的日子,而是1947年全國大學生反對南京當局的罷課遊行運動。這樣的設置,既最大限度保留了歷史,又彰顯了革命精神,可以說是不負如來不負卿了。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2017年5月20日,南京大學慶祝建校115週年/視覺中國

只是,經過多次換血的南京大學,就像一艘忒修斯之船,前進倒還是在前進,有沒有不忘初心,誰也說不清楚了。

在海峽另一頭,國立中央大學也沒能順利延續下去。“國立中央大學”於1949年停辦,直到1962年纔在臺灣恢復辦學,這中間的13年,赴臺的“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裏大多數都轉入了“國立臺灣大學”。至於後來的覆校,更像是給中大的校友們一個情感寄託,而非實質上的延續。

爸,我回來了

既然49年之後國立中央大學的一切已經分崩離析,那爲什麼南京大學還要追認國立中央大學爲前身?後來的東南大學又爲什麼要插一腳呢?

前面已經提到,南京工學院由南京大學調整而來,校址在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四牌樓校區。八十年代,全國掀起了學院改大學的風潮。南京師範學院改爲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改爲南京農業大學,按照規律,南京工學院應該改爲南京理工大學或者南京工業大學。但是校方不滿足於理工科的定位,他們的征途是綜合性大學。

最理想的名字當然是“中央大學”,可誰都知道這不現實,新中國的中央大學即便不設在北京,也絕不會在南京。於是,“東南大學”就成了最佳選擇。歷史上的國立東南大學,還是國立中央大學的前身。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東南大學的校徽,多處體現國立中央大學的元素/視覺中國

對於南京工學院的申請,國家一開始是拒絕的。教育部希望自己直屬的 “四大工學院”都改成理工大學。即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後改名爲華中科技大學),而南京工學院抵死不從。最後,拖到其他三所學校都乖乖改名了,教育部也做出妥協——1988年5月,同意南京工學院改名爲東南大學的批文終於下來了。

改頭換面的東南大學隨即舉辦了校慶,並拋棄了沿用三十多年的南京工學院校慶日,選擇國立東南大學成立的6月6日作爲校慶日。在校史上則更進一步,沒有從國立東南大學開始計算,而是採用了更早的、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辦的1902年。

在校史上,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有着同樣的問題。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史是從1915年開始算的,到今天也不過103年。如果號稱115歲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執意認爲自己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的嫡長子,最好能解釋下,爲什麼兒子的年齡比爸爸還大。

2002年5月20日,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等九校聯合舉辦百年校慶,還各收到省政府送來的一個銅鼎,上書各校百年校史,一時傳爲佳話。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纔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江蘇省政府贈給東南大學的百年校慶鼎/視覺中國

或許這批紀念品是10個起訂,收到鼎的並不止這9所學校。早在前一天,也就是5月19日,揚州大學就收到了省政府送來的慶祝“百年校慶”銅鼎。當然,與其他幾所百年老校一樣,成立10週年的揚州大學也把校史追溯到了1902年,由清末實業家張謇創辦的通海農學堂,位於南通。

並非所有學校都願意爭搶國立中央大學的名號,有的更像是被拉去湊熱鬧的,比如河海大學。河海大學將自己的源頭視作1915年建立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聯合其他八校舉辦百年校慶的三年後,河海大學辦了自己的90週年校慶。

不論如何,2002年九校聯合舉辦百年校慶以後,大家似乎達成共識,決定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有趣的是,接受了各自校史教育的大學生們並不買賬。

2013年,南京大學網絡電視臺的主持人跑到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錄節目,說着“走在南大校園”,背景卻是國立中央大學的大禮堂,東南大學對這個標誌性建築極其看重,甚至把它畫在了校徽上。對於東南大學的學生來說,這種疑似示威的行爲堪比墳頭蹦迪。

或許只有兩校合併,才能停止學生之間的爭端。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他們連合並之後的大學叫什麼校名都談不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