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互联网大会,明明是时装大会...

乌镇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来过就不曾离开。

古镇·互联网

烟雨画巷,粉墙黛瓦,

小桥、流水、人家。

欢迎来到,

乌镇时间。

穿着淘宝款的马爸爸,

微微一笑很倾城。

大衣开线的张朝阳,

走路带风辣眼睛。

雷军、马化腾、

李彦宏、杨元庆·····

一个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

竟让掌控互联网半壁江山的男人们,

都屁颠屁颠赶过来。

而今天的男主,不是什么科技大咖,而是个至今不会用电脑、不会刷微博,画图只用铅笔的建筑师——乌镇大会背后最神秘的男人。

5.1万根钢索,

260万片江南小青瓦,

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

8个大小不一的展馆,

主会场可容纳2000至3000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

这个大佬们开会的大House,

一亮相就惊艳众人。

人们纷纷打听是谁设计的:

“哦!那个‘狂人’,

也只有他能行。”

他是“狂人”王澍。

在建筑圈的名气,

不比马爸爸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还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诺贝尔”,只颁给最伟大的建筑师)的中国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宁波历史博物馆。

富阳文村改造项目。

公望美术馆,

都由王澍亲自操刀设计。

这次,

他又接下了一个硬骨头: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世界互联网大会,

永久落户乌镇之后,

在乌镇建造一个国际会展中心,

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开始,项目由一名国外设计师负责。他的方案是做一个超大建筑:21米高,8万多平方米,分成三个巨大的玻璃盒子,并且已经开始施工。

但负责人们很快意识到,

这种现代化的“庞然大物”,

与乌镇的小家碧玉很不搭,

甚至是格格不入。

时间紧迫,

他们紧急叫停工程,

找来王澍。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是去“治病”的。

什么样的建筑,才可以完美诠释互联网的开放、包容、互联互通?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在保证体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与乌镇的精致风雅相得益彰?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既具有东方神韵,又能承接最前沿的国际会议?

哪怕是天才王澍,

也忍不住感叹:真的很难。

他擎着伞走在乌镇青石板路上,

看着烟雨朦胧中的灰瓦顶,

陷入深深沉思,

一想就是整整两周。

大建筑与小民居,

“藏”便成了设计的关键。

王澍花了大量心思,

去调整这座大建筑可能带来的视觉突兀感:

把厚重消解成轻盈。

他用大量错落有致的瓦片披檐,

替换原有的玻璃墙面,

让整幢建筑像“隐形飞机”一样,

“隐身”在古镇之中,

在视觉上融入环境。

外围原本平直的墙面,

被王澍改成长短不一的片墙,

形成一个个高矮不一,

前后错落的小空间。

粉墙为纸,墨竹为画。

260万片代表江南的小青瓦,

以及特别设计的斗拱结构,

将原本现代的建筑,

营造出一种水乡园林的景致。

正是这种巧妙的设计,让这个建筑面积达8.1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看起来更像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民居集群,而非凭空“飞”来的“天外来客”。

但这些却给技术、施工,

增加了不少难度。

每一块披檐里,除了青瓦,还包含钢架、竹片等15种材料。为保证安全,瓦片事先由专业人员特别设计,再由8个窑厂同时烧制出来。

特别设计的“斗拱”,架在只有30厘米厚的片墙上。单薄的受力面积、巧妙苛刻的坡度,都要求每一个细节,必须精确到毫厘之间。

造房子,

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乌镇邂逅互联网,

是个很有意思的事。”

“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

远眺会展中心,

千万根钢索经纬交错,

如丝如线,如烟如雾。

数万根不锈钢索,

形成一幅巨大的垂挂帘幕。

就像乌镇盛产的丝绸,

以三五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

以网络肌理寓意“互联网”。

走进会展中心,

池边廊柱林立,白墙灰瓦,

池中荷叶田田,水波潋滟。

古香古色,如入旧时园林。

在王澍看来,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结构,

里面有很多自发的、

小巧自由状的东西。

所以他打破了原有封闭系统。

在建筑外增加了许多小的活动场所,

每处能容纳十几个人,

半室内半室外,

就像是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

王澍说:

“表面上看,

乌镇和互联网根本不搭界,

但本质上非常相似。”

乌镇是一个平民化的小镇,由碎片化的民居集聚而成,这恰好吻合了互联网草根、碎片化的特性。

11月16日,

万众瞩目的“乌镇大会”如期召开。

互联网“最强大脑”齐聚乌镇,

世界互联网再次进入,

“乌镇时间”。

悠悠千年古镇,

一定不会想到,

自己竟然能以全新的姿态,

重新成为世界的焦点。

建筑是对时代的回应。

我们不仅要感谢互联网,

感谢王澍,

更要感谢这个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