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島作者肖梅華,中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助理研究員、上海泰坤堂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臨牀上,常有患者對我說:“中藥比西藥好,沒有副作用”,“有病治病,沒病調理,喫中藥反正沒什麼壞處”。每次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只好中斷自己辨證的思路,耐住性子告訴他們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按照這種觀點瞎喫藥弄得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其實,和西藥一樣,中藥也是有毒副作用的。對於這一點,古人早就有定論了。《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說的不僅是藥物具有毒性,且正是這種毒性被用於治療疾病。

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不是無知,就是騙子

不同的藥物,毒性也有差別。《神農本草經》中將藥物分爲“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多爲毒性小,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中品”有毒,但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下品”則有明顯的毒副作用。當然,現在來看,《神農本草經》也未必完全正確,列爲上品者也有毒性大的,比如細辛。

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不是無知,就是騙子正如《周禮》所言,藥物的功效正是來自於藥物的毒性。大家常說的“以毒攻毒”,就是這個意思,只是這些毒必須適量使用。如附子對於心臟病患者的效力是通過消旋去甲烏頭鹼。此類生物鹼對中樞神經有強烈的興奮作用,用量過大可出現脣舌麻木、煩躁等表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而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往往非常接近,所以在臨牀上要嚴格掌握使用劑量。又如麻黃,具有宣肺平喘止咳作用,其有效成分爲麻黃鹼,若過量使用可引起失眠、血壓升高等症狀。

單就中藥的有效成分而言就存在這樣的中毒風險,那麼成分非常複雜的單味中藥則有着更大的中毒風險。因爲每味中藥除了有效成分之外,往往還含有與臨牀治療無關的藥物成分。這些無關成分進入人體後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副作用,尤其是大劑量使用時,副作用會更加明顯。

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不是無知,就是騙子如甘草,本是一味清熱解毒、和中補脾的中藥,它還是我們日常的調味品。但大量使用,則會引起水腫、無力等表現。大棗,再普通不過的藥食兩用品,量多也會導致胃脘飽脹、牙疼上火等症狀。再如日常所用的姜、蔥等佐料,食用過多也會導致人體的不適。

正因如此,古人早就告誡我們——中病即止!就是提醒醫生掌握用藥劑量,見好就收,不必過劑,不可過劑。我時常想起藥理老師的一句話:任何藥物在臨牀上都有一個不良反應的概率,哪怕是萬分之一,一旦發生,對患者來說就是百分之百!她還不斷強調,中藥一定要“對證”下藥。如果“藥證不符”,喫進去的中藥就會成爲垃圾,甚至“毒藥”危害人體健康。對醫生來說,正確辯證,準確用藥十分重要。而作爲不懂中醫診治的普通人羣,遵醫囑,慎用藥更爲重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