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祁祿說,每個人的體質與基因密不可分,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基因與肥胖相關,這些基因主要決定了兩件事——第一件,整體上看你是易胖還是易瘦。這兩天,在第一屆西湖大學營養學論壇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杜蘭大學肥胖研究中心主任祁䘵拋出了他的觀點:減肥這件事,得聽基因的話。

來源:西湖大學WestlakeUniversity

5月18日-19日,第一屆西湖大學營養學論壇在西湖大學雲棲校區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西湖大學共同主辦,以“個性化營養的未來和展望”爲主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名專家學者,爲我們分享了營養及相關領域的議題。

四月不減肥,五月徒傷悲。很多人戲稱,減肥是一生的事業,“網紅”減肥法更是在社交網絡上鋪天蓋地。有人追捧生酮、代餐,也有人推崇“管住嘴、邁開腿”。

這兩天,在第一屆西湖大學營養學論壇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杜蘭大學肥胖研究中心主任祁䘵拋出了他的觀點:減肥這件事,得聽基因的話。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爲人體提供能量的三大營養物質。減肥時,分別攝入多少、比例多少,三大營養素吵得不可開交。主要矛盾集中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身上,由此誕生了兩大派系:一個是低碳水膳食,還有一個是低脂肪膳食。

當下很流行的生酮減肥法,就是低碳水派系的代表。它採取攝入高脂肪、足量蛋白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使人體消耗脂肪,從而達到減肥目的。還有一種碳水循環減肥法,則是在某一時段突然加大碳水攝入,用以提高新陳代謝。

對於這些“網紅”減肥法,祁祿覺得:都不太可靠。

“短時間內一定是有效的,體重會降下來,但目前爲止還沒有數據或研究可以證明,長期保持這種飲食習慣會對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祁䘵說。

言下之意,不一定有害,但誰也不能保證沒有副作用的隱患。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有些人認爲,減肥主要看體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祁祿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綜合體,身體的各個部分是相互影響的。不均衡的飲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比如胰島素分泌異常、腎臟負擔變重、骨密度變低等,單純考慮減重、不考慮人體綜合情況的‘網紅’減肥法,是不健康的,不值得推薦。”

每一個減肥困難戶身邊,幾乎都有一個減肥路上的攔路虎。困難戶可能喝水都會胖,而攔路虎躺着都能瘦;困難戶喫沙拉都戰戰兢兢,攔路虎喫自助喫到扶牆。

我們把這兩種人,總結爲“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

現在很多減肥廣告、健身宣傳,都號稱能通過科學飲食和運動,把易胖體質轉變成易瘦體質。聽上去很美,但真的能實現嗎?

“基因是不會變的。”祁祿說,每個人的體質與基因密不可分,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基因與肥胖相關,這些基因主要決定了兩件事——第一件,整體上看你是易胖還是易瘦;第二件,你的胖主要胖在哪兒。

舉個例子:由於基因不同,女性的胖主要胖在臀部,而男性的胖往往胖在腰腹和內臟,也叫“向心性肥胖”。這就是爲什麼中年男人發福的表現往往是啤酒肚、“救生圈”,男性也比女性更容易患脂肪肝、心血管病。

但是,這裏要劃一波重點!並不是易胖體質的同學就一定胖。當你意識到自己易胖時,不要灰心,控制飲食、保持運動,也有很大幾率不會發胖。同樣的,易瘦體質的同學也不要嘚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讓你一直瘦下去。

既然易胖易瘦天註定,那後天要如何在飲食上好好“修行”呢?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所以,這個也得聽基因的。

祁祿介紹,基因不僅僅能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脂肪的分佈,它還影響着你喜歡喫什麼,以及喫下去的效果。很多人自嘲是“食肉動物”、“無甜不歡”,除了家庭習慣和環境影響外,根源很可能就在基因上。

“比如FGF21這個基因,攜帶這個基因的人喜歡喫碳水化合物,特別喜歡喫甜食。還有一種基因IRS1,它會影響胰島素代謝,從而影響血糖的高低,最後的結果就是你可能會餓得快。”祁祿說,“但人體很複雜,無法通過某一種基因解釋全部現象,但通過基因可以對飲食結構調整給出一些指導意見。現在已經出現了許多這樣的公司,他們針對客戶的個體化差異幫助他們定製飲食方法,但是支持這些基因定製飲食的科學依據還遠遠不足。”

雖然個體化差異需要關注,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類的飲食結構還是存在一些共性。祁祿推薦了同樣非常流行的地中海飲食法,“它提倡多攝入魚肉、蔬菜、水果,少喫紅肉,這些經過科學研究證明,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

而相較攝入比例,祁祿認爲總熱量纔是最重要的。“想要瘦,首先是少喫一點,比例不是最重要的;其次,攝入營養的質量也要關注。比如粗糧中的碳水就比精製糧好一些,魚肉和禽肉要比紅肉好一些。”

民以食爲天。喫飯是一門大學問,基因與飲食營養之間的聯繫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討論。

攝影/朱丹陽

編輯/張弛

校對/馮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