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東盟3月2日訊(陳仕優範翔宇)春節過後是元宵節,元宵節喫湯圓,賞花燈,偷青是衆所周知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

合浦縣公館鎮客家人鬧元宵

    據說,元宵節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變動的,漢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到了清代,元宵節的民俗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節期卻縮短爲四、五天。

    今天,北海地區過元宵,節期只有一天,即正月十五當天,而且許多古俗都省略,或者說是消失了,只剩下喫湯圓、偷青。然而,在合浦縣公館等客家鄉鎮裏,依然保存着過元宵節的古俗,每年的正月十二起,客家人元宵節的重頭節目拜土地公的活動就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公館鎮老解放路、合昌街鬧元宵

    公館等鄉鎮客家人元宵節拜土地公的古俗源自客家對土地的崇拜。客家人從中原千徙而來,以農耕爲業,賴土地而生存,因此客家人對土地的崇拜,隨着農耕歲月的流逝,轉化成爲對保護神的崇拜。而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主宰本地土地之神叫“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到了周穆王三年才過世,享年一零二歲。他是朝廷的總稅官,爲官廉正,很得民衆敬重。據說張名福德死了三天之後,容貌一點兒都沒有改變。有一戶貧窮人家就用四塊大石圍成石屋奉祀它,不久,這戶貧窮人家就由貧轉富。因此百姓們都相信這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打造金身膜拜,祭拜它的人就能平安發財。也有另一說法,帝堯時代,有一位專門教導人們耕種方法的農官,後代的人爲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他奉爲土地神,民間稱他爲“土地公”。客家人元宵節拜土地公的古俗,實際上就是農耕社會感恩意識的體現。

公館鎮街道鬧元宵

    公館等鄉鎮客家人元宵節拜土地公的活動,場面浩大。每年的正月十二起,各個土地公“轄段”的居民,就要派出代表去抽籤,然後要按抽籤的順序去準備祭拜。祭拜的時候,首先要從土地公祠中把土地公請出來,安放在專門位之製作的轎子裏。之後就要配備獅隊鼓樂,香燭禮炮。在祭儀的引導下到所轄地段的人家去一戶一戶的送福。而該地段的居民除了集體準備三牲祭禮之外,各家各戶也要準備果品供禮,集中到指定的地點,恭候土地公。由於土地公“轄段”的範圍內,居住的居民人數不等,少則百戶,多則數百,因此準備的三牲祭禮、果品供禮數量也不相同,戶數多的地段,往往香燭吐焰幾十米,祭品鋪排上百平方。這樣一個土地公“轄段”的祭拜活動,得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而土地公每到一家一戶送福的時候,獅隊鼓樂都要隨行,各家各戶則焚香鳴炮禮接。土地公走完了“轄段”每戶人家之後,就來到指定的地點。這時,就由各加各戶家推舉的德高望重之士主持祭儀議式。祭禮儀式與祭祖儀式大同小異,宣讀祭文,行三拜九跪之禮,祈求土地公福賜衆人,保祐五穀豐登,平安發財。祭禮儀式結束之後,鳴炮稟神,舞獅接福。斯時,鼓樂高奏,鞭炮轟響,香燭騰霧,紙錢升焰,十分壯觀。稟神接福過後,各家各戶就皆大歡喜的把沾滿了土地公恩賜福澤的三牲祭禮瓜分到戶,連同各自的果品供禮一起拿回家與家人共享。

    而此時土地公卻還不能休息,因爲,一個“轄段”的祭拜活動完成之後,這裏的居民就要把土地公送回土地祠。而下一個抽籤號地段的居民代表早已準備好禮儀在此等候恭迎,土地公又要爲下“轄段”居民開始新一輪的賜福,週而復始,直至正月十五乃至正月十六,土地公纔可以安閒下來,享受人間供奉。

    在合浦公館等鄉鎮客家人的祭祀習俗中,元宵節拜土地公活動是唯一一個不分姓氏宗親,而是以居住地段爲範圍的羣體民俗行爲,因此更具有親和凝聚力及社區互助性,大家在熱熱鬧鬧慶元宵,紅紅火火迎新春的喜慶氛圍中,更體現出天下客屬一家親的盛世和諧。

    近年來,公館等鄉鎮客家人的鬧元宵活動,出現了以社區或街道爲區域開展鬧元宵活動,在鬧元宵的活動中,除了例行的拜土地公之外,還舉行街坊集體聚餐,由於沿街設宴,長達百米,因此又稱爲元宵長街宴,成爲新民俗。(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