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说起沙漠时,一般想到的都是极度缺水,毫无生机,充满死亡味道的地方,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人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沙漠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难以有植被存活下来。而在中国却有一条在沙漠中修建的公路,而在路两边的绿色工程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沙漠绿色走廊”。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流沙面积世界第一。塔克拉玛干在维语中的意思是死亡之海,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而就是在片“死亡之海”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修建了一条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公里,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公里的公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而建造公路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保护公路不被流沙侵蚀和掩盖,所以公路两边建绿化带就是不得不做的工程了。公路建成后,防沙固沙成为护路难题。因为在流动性沙漠中,一次大风会在一夜之间将沙漠公路覆盖,阻断交通。

经过反复试验,一场护路防沙的战役在大漠中开始了。来自于四川、河南、甘肃等地省区的民工队伍进入沙漠,他们顶着50-70度的高温,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了用草方格防沙固沙的伟大壮举。

这些普通的工人,住在用芦苇搭的草蓬里,吃着十分简单的食品,有时在净化水供不上的时候,只能喝含砩极高的地下水。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硬是用鲜血和汗水在沙漠公路两傍建起了上风口200米,下风口100米的绿化带。

1994年,科研人员开始进行防沙绿化先导试验,利用地下水造林,到2005年全面建成,一条长436公里、宽约72-78米、横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绿化带,在人与自然的搏斗和抗争中,绵延56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旁已经建成了一条被誉为“沙漠绿色走廊的”防沙固沙带。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全线采用咸水滴灌造林技术,设计年耗水总量550万立方米;防护林生态工程栽植苗木总量达到1800余万株,林带总面积3000余公顷。这条绿化带的建成,带动了沙漠公路客流的增长,饭馆、旅社、商铺等纷纷在沿途落户,塔里木盆地的野生动物也开始沿着这条绿色通道迁移和繁殖。

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环境恶劣,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在整条沙漠公路上,共有108个水井房,每处水井房都有一对夫妻看护。每天,他们都要照管好所在的护水站,同时徒步走遍所辖的数公里道路,照料路旁脆弱的植被,确认滴灌管线的完好;更要抵抗高温差、强日照、重干燥等极端的生存条件,与流动的风沙作战。

从塔克拉玛干腹地寸草不生,到能够种植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到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沙治沙体系,近而形成公路两傍的绿色走廊,真是圆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梦想。其实,再美好的梦想要想实现,必须经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一壮举也再次让中国惊艳了全世界。

护路工人20年如一日,精心呵护沙漠公路两侧的一草一木。

公路两侧铺设供水干管959公里、支管1018公里、毛管1.9万公里,形成了绿植滴灌系统。沙漠公路每4公里一口水源井,共计108口。如今已有12口水源井改由太阳能发电供能。

在无边的沙漠中,他们忍受着难耐的寂寞,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坚持守卫这条绿色通道。为了维护沙漠公路的畅通,每年仅灌溉养护生态林的投入就达2000万元,那些灌溉养护员付出的寂寞与孤独情感,更是无法量化的,随意丢弃的垃圾,却污染了他们的辛勤成果。所以一些去自驾游的游客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