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武在田間檢查水稻生長情況。

湘潭在線8月2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韜)“苦棗樹、松樹上長蟲,水稻就非常容易生蟲;茭瓜發紅,水稻就肯定得稻瘟病。”8月25日,71歲的楊桂武在湘潭縣易俗河鎮郭家橋村的田間,檢查再生稻生長情況,和身邊的人不時交流着。楊桂武原是湘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從開始工作到退休後回鄉務農,在田間地頭奮鬥了40餘年,農耕生產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近期正值第二季再生稻需要打藥殺蟲的時候,8月25日,我們來到郭家村,楊桂武正在幫助一位農民檢查水稻生長情況,指導他如何防治蟲害。與楊桂武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劉詩云說:“老楊最喜歡到田裏面轉了,不光看自己的,還愛看別人的,研究不同的田,總結每塊田存在的問題。”

“田裏的學問很多,氣候、時間、種植方式、肥料、農藥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只要一個方面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產量,嚴重的甚至顆粒無收。”楊桂武說。他退休之前有一年,隔壁的城塘村以及本村的新橋組出現了大面積的稻瘟病,水稻的莖稈像被火燒過一樣焦黑,營養無法輸送上去,五六百畝田顆粒無收。聽到這個消息後,楊桂武立馬趕回老家實地調查,對還沒染上稻瘟病的稻田進行搶救,並在第二年親自指導耕種,改變肥料配比,增強禾苗抵抗能力,加強農藥防治及水源管理,成功抑制稻瘟病的再發。

2008年退休以後,楊桂武更是成了郭家村的義務“稻田守護者”,哪家田裏出了問題,都會來找楊桂武。春耕前,楊桂武會義務幫助村裏的鄉親做“浸種催芽”的工作。對楊桂武的專業技能,連種子公司的專家也讚不絕口,他們說:“我們在實驗室裏的恆溫箱內做‘浸種催芽’的出芽率是92%,一般農民做催芽要比我們低3到5個百分點,而楊老卻可以達到95%,可見他對溫度溼度的把控是非常精準的。”

楊桂武說:“村裏的人普遍缺少基礎技術,用肥用藥意識差,買肥料和農藥的商家很多也不懂,經常用錯種類和配比,所以我一定要幫他們把好關。”他告訴我們,之前有兩個生產隊,將用來種蓮子的低氯肥用來種水稻,並且用量也不對,對水稻產量影響非常大。

種田是“靠天喫飯”的行業,自然因素對水稻生產的影響特別大。就在去年,湘潭不僅遇到了洪災還發生了旱災,而且突發稻飛蝨,這種害蟲一旦爆發可以把水稻喫得乾乾淨淨。楊桂武通過自己經驗提前預判了稻飛蝨的產生,加強了本村的害蟲防治工作,加大農藥計量,保證了水稻的收成,這讓臨近鄉村絕收的村民又詫異又羨慕。

楊桂武說:“農民的主要收入還是靠種地,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着農民們的生活,我希望盡我的努力幫助我們村的鄉親們年年大豐收,一起致富。”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