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是想比较一下不同CMO企业规模和经营态势,看看是否可以判断出经营拐点!

CMO行业的特点很明显,一方面创新药外包转移到国内的趋势很明显,整体来说算是不错的赛道!另一方面,CMO属于订单型生意,创新药企给的订单,不仅投资者跟不住,可能CMO企业自己有时候确定性都没那么强,所以就会导致季度波动性比较强,以及业绩预测性比较差。

球友按照不同临床项目分布趋势,是研究CMO企业经营趋势的关键变量,毕竟大规模提供中间体或者原料药项目的是商业化项目,而商业化项目来自于临床阶段项目逐渐培养出来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临床阶段项目和商业化项目的比例,如果后者占比过高,可能意味着后劲不足,譬如前几年博腾拿到了索非布韦的大订单,但是索非布韦作为创新药的周期过后,博腾就面临一段时间点青黄不接。

说到几家CMO企业的经营节奏,我也没有特别具体的结论,大家可以看着表格自己做判断。

我们从下面两张表格可以看到几点

1、临床项目储备:几家企业储备的项目都在不断增加,球友问答九洲临床阶段的项目增速也比较快

2、收入比较:合全药业如果把一条龙的制剂业务也算上,大约27亿规模,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而且从客户关系角度看,由于背靠药明,这方面也拥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凯莱英18亿收入也是当之无愧的老二,过去几年的表现是商业化项目收入增速远快于临床阶段项目的收入增速;九洲药业没有拆分临床阶段收入和商业化收入,但是这几年合同定制业务收入波动比较大,总体在4亿量级,估计和索非布韦订单下滑以及696前期放量低于预期有关。

3、收入和项目匹配度:可能不通CMO企业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所以结论可能有出入。合全商业化项目16项+临床3期40项目,合计56个,对应13亿收入,临床1/2期640个项目对应12亿收入;凯莱英商业化项目27个,对应10亿收入,临床阶段项目166个,对应6亿收入;九洲药业没有拆分临床期收入和商业化收入,但商业化11个+临床期300个,合计对应5.4亿收入。具体单个临床1/2/3期以及上市产品的价值,大家可以自己测算一下,但九洲和凯莱英比较,感觉九州药业的项目体量可能偏小些,毕竟临床项目九洲号称是凯莱英接近2倍,但是商业+临床合计口径都不如凯莱英单独临床的收入(5.4 Vs 6)

4、研发人员数量:我们一般认为临床阶段主要是数人头,商业化阶段更看重产能,所以CMO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也是关键指标,当然不同企业研发人员归属口径可能不大一样,就以年报为准。合全和凯莱英的研发人员在1500人左右,差不多算一样的量级。九洲药业和博腾相对少一些,大约对应300-400人。说实话,看九洲快速积攒的临床类项目,我也相信其在此领域在不断积累,但是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好些又没有在人员储备方面提前准备好。所以,我觉得研发人员的快速增长可能是另一个评判CMO企业经营拐点的要素(第一个是看项目分布)。

(作者:userfiel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