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好文!“筆者自學習此方以來,於臨牀試用,舉凡病機屬相火浮越不納之症,便用此方投之,效果非凡。”從本文列舉的三個醫案來看,作者的確是擅長運用潛陽丹,處方嚴謹,加減合乎古人規範,並將整個診療過程的思路展示的非常清楚、完整,對於我們學習運用鄭欽安的醫學思想有很大的指導示範作用。

潛陽丹醫案三則

作者/金小新

潛陽丹出自清代醫學家鄭欽安的《醫理真傳》,由砂仁、附子、龜板、甘草組成。潛陽丹爲鄭欽安自擬的溫潛之方,其於《醫理真傳》中說:“潛陽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砂仁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爲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甲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筆者自學習此方以來,於臨牀試用,舉凡病機屬相火浮越不納之症,便用此方投之,效果非凡。思及鄭飲安曾有言:“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證;亦不難於識證,而難於識陰陽。”深有感慨。現今醫界,但凡能真懂個辨證論治,都可以名聞地方。而作爲醫者,常見病家執前醫所開的無效處方前來求診。而大多無效處方,其根本問題,便是見症而不知查機,先抱成見,執方欲加。

故此小文,重點不是推薦一個好用的處方。而在提供一種思維的角度,怎樣透過主訴的迷霧,去尋找病後潛藏的機制。

案1:腹脹

周某,男。2018年7月21日初診。

主訴:食入即脹三月。

病史:脣四白易發痤瘡。上臂三焦經循行部位色素沉着,腰骶部皮膚色素沉着。

脈診:右脈浮弦滑,中取滑搏,沉取無力;左脈浮弦滑,中取尺滑,沉無力。

望診:舌淡,薄白苔

病機:命門火衰 ,脾胃陽虛,浮熱在外。

治擬:收斂浮陽,暖胃安中,潛鎮補腎

選方:潛陽丹加白朮

處方 :龜板30,砂仁10,白朮15,炙甘草10,附子9。 14劑。

反饋: 2018年8月19日複診,服上方14日,效好,腹脹消失,胃中溫暖。

按:此案主訴爲腹脹。而腹脹亦有特點,是食入即脹。脾主運化,而胃主受納。此脹爲能受納而不能運化,故食入而脹,故似乎可從脾而論治。而脣四白爲脾之分野,卻有痤瘡發於上,此火是土上浮火之象。

再看脈偏於浮,以兼滑搏,沉取反而無力,此爲相火浮越於外,不納於腎的徵象。

故三焦與命門之分見有色素之沉着,此亦爲浮火在外之象。

而脾之運化,賴腎火之溫熱襄助。今腎陽浮於外,而不足於內,故脾無陽則不運,故食入而腹脹。綜上所述,當以潛陽丹溫潛,白朮健運脾土。藥與症合,故有顯效。

案2:耳鳴

陳某,男,41歲,2017年7月26日初診。

主訴:潛水後耳鳴二月。

病史:耳鳴,左耳如有水聲,安靜時明顯。膽怯善驚,多夢。夜尿頻多,右腹股溝處痛。偶發右腰痛,痛時伴有嘔惡。現腰部運動輕微受限,右膝蓋不適。

脈診:左脈浮沉取之無力,中取略弦而軟;右脈浮沉取之無力,中取寸關弦而上越之態顯。

望診:舌體胖,舌根苔白厚膩,舌質淡。

病機:相火浮越,命門火衰。

治擬:收斂相火,溫補命門。

選方:潛陽丹合真武湯。

處方:龜板30,炙甘草10,砂仁10,炮附子10,生薑15,生白芍15,白茯苓15,炒白朮10。七劑。

2017年8月2日複診

反饋:服藥後,左耳鳴消失,聽力基本恢復。右腰、右膝、右腹股溝處不適都有明顯改善。膽怯善驚見輕。夜尿頻多現象消失,夢明顯減少。

按:此案主訴爲耳鳴,而病發於潛水。耳爲腎竅,潛水則腎竅受壓,故潛水時常見耳痛。腎中寄藏相火,竅痛則命門之火救之,以致相火外瀉,命門兩腎反而爲寒。

膽與命門同類而司相火,其經環於耳。故亦引其相火上救,則膽氣寒,膽氣寒則爲怯爲驚爲多夢。

腎陽虛憊則腰膝痛、腹股溝痛、夜尿頻多。人有兩腎,左藏腎陰,右藏腎陽。陽虛故病在右。相火衝於耳,久久不能回納,故爲耳鳴。

而腎陽之衰,則不能行下焦之津,則見舌苔根厚。

故直當潛其上浮之陽,溫化其下焦水飲。用潛陽丹合真武取效。真武湯本不治耳鳴,而於此案,理當合用。不必拘於條文。

案3:倦怠

李某,女,64歲,2018年7月23日初診。

主訴:倦怠乏力半年。

病史:五年前因胃癌胃部全切,後經調攝基本無礙。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精神頗受打擊。此後倦怠乏力,精神無力,胸悶。西檢發現心動緩慢,約42次/分鐘。自覺頭頂熱而腳涼,膝蓋痛。右側臉部汗出明顯多於左側。常覺睏意忽至,欲睡眠而不可忍。而夜間反而難以入睡。

刻下:面目呆滯,言語低微,神氣不充,大便尚可。

脈診:右脈浮弦曲大澀,中取尺緩而艱,寸關無力,沉取豁然不足;左脈浮沉無力,中取弱澀見於寸,關尺不足。

望診:舌體胖大,白膩,邊有齒痕。眼袋明顯。

選方:潛陽丹

處方:炮附子10,炙甘草10,炙龜板30,砂仁10。十四劑。

2018年8月15日複診。

反饋:服上方後精神面貌大爲改善,言語有力,面有華彩。大便日一行。頭熱消失,睡眠亦大好,唯膝下仍寒。以前方加白朮40、黨蔘15、茯苓20,續服兩週。

作者按:此案主訴爲倦怠,但眼目在頭熱與腳涼。病人舊疾身弱,而遭逢變故,精神爲之委頓,可以想見。心動緩慢,是陽氣之衰。頭熱腳涼,是相火浮越於上,不足於下之象。人體氣機,左升而右降。病人右側臉部汗多,結合頭熱,明是氣機不能降斂之故。

日有睏倦欲寐,夜反難眠,此亦是虛陽浮火,心腎不能相交之表現。再看右脈浮大麴澀,沉取豁然。其氣機之浮散,全無一絲可疑之處。雖有紛紜之變化,取其要者可也。故以潛陽丹原方處之,果能大效。

中醫看診,常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說,其核心便是對病機的準確判斷上。病機判斷對了,選方用藥要簡潔精當。吾常見人用方,號稱某方,而加減漫渙,藥物蕪雜,最後哪裏還有半點原方模樣。

猶記得當年蒲輔周老有論:“用藥要絲絲入扣,不多一味無謂的藥,不少一味對證的藥。”願與諸同道共志之。

作者簡介:金小新,上海方寸山中醫樂知社的創辦人,致力於古典經方體系的推廣和運用。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中醫書友會,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李小五

⊙運營編號:GYZX0002

相關文章